6月19日,横河镇梅园村的老胡用摩托车载着两篮杨梅,从村头跑到龙南杨梅市场,又从龙南杨梅市场转到横河杨梅市场,结果两篮杨梅只是跑了趟短途“旅游”,又回到了家里。“侬去市场买些烧酒过来,甭卖了,浸烧酒杨梅算了!”老胡火了,一回到家边喘气边对老婆说。
眼下,正是杨梅销售的旺季,久负盛名的慈溪杨梅却普遍出现了卖难现象。特别是像老胡一样上了年纪的梅农,杨梅销售更是难上加难。
卖难问题困扰主产区梅农
今年63岁的老胡在梅园村有100多棵杨梅树,往年这些杨梅都由在城里工作的儿子找销售门路。今年,受整体形势影响,儿子的这条路子也断了。“上礼拜到现在,一共才卖掉200多斤。”老胡告诉记者,由于没有销售门路,老胡一家上山的时间也比往年明显减少,但眼看树上的杨梅越来越成熟,这两天不得不采摘少量拎到市场上去卖,但结果还是无功而返。
这几天,横河、匡堰、观海卫等镇我市杨梅主产区的许多梅农和老胡一样着急,眼看杨梅果熟梅落,却只能望树兴叹,“丰产难丰收”成了大多数梅农心头的结。横河龙南村的梅农陈师傅说,他家有三片杨梅承包山,目前只选择了一片承包山采摘,其他两个地方去都没去过:“杨梅卖不出去,摘下来有啥用?”
由于杨梅销路不畅,价格也一路回落。往年横河镇龙南、梅园等不少产梅大村由于杨梅品质好,刚上市时普通篮头杨梅每斤一般在二三十元左右,今年,价格回落到20元以下。“5斤多的筐头杨梅,连筐在内,头一天也只卖了100元。”而能卖到这个价格,还是幸运的,因为接下来的几天,价格仍在下跌。由于没有销路,一些梅农挑着杨梅转辗多地卖不出去后,无奈之下把篮头杨梅当“次品”处理了事。“一篮20多斤杨梅,只卖了80多块钱。”18日中午,在横河杨梅交易市场附近,一位姓孙的梅农摇着头对记者说,一个上午夫妻俩共摘了两篮杨梅,最后卖了不到200块钱。这位梅农说下午还是安心到厂里赚工资划算。
在梅区,许多梅农只能挑着杨梅去叫卖,而能否卖出去还是个问题,这就更少了上山采摘杨梅的时间和精力。
“今年杨梅收入能有前年的三分之一,我就谢天谢地了。”梅农老胡无奈地说,往年这个时候几十元一斤的杨梅抢着要,不少单位团体还上门订购,今年树上的杨梅却少有人问津。往年,他每年都要找一批短工帮忙采摘杨梅,杨梅采摘工每个人工资都要几百元一天,由于今年杨梅销不出去,所以目前他一个帮工都没敢找。
两大主因让杨梅销售遭遇寒流
其实,梅农遭遇“卖难”今年并非第一年,从去年开始,杨梅销售形势下滑就已“显山露水”。
记者从杨梅主产区横河、匡堰等一些梅农口中了解到,去年,许多梅农的杨梅收入就比前几年减少了30%左右。匡堰镇乾炳村梅农老戚说,2012年之前,他家的杨梅收入基本每年能保持在5万元上下,去年一下子减少到了3万多元。“今年可以采摘的杨梅多了,收入却少了。”老戚说,这些年他也培育了不少杨梅树,可等现在开始陆续产果时,销售形势却越来越差。
是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让今年的“杨梅经济”普遍遭遇寒流。
市杨梅产销协会会长、林特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柴春燕认为,造成杨梅销售形势不佳的局面,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方面是杨梅产量不断提高。杨梅称得上是一种高效益的经济林,近年来,许多梅农不断发展杨梅林,使杨梅树种植数量日渐增长。“杨梅种植面积发展到7万亩左右,就已经达到饱和状态。”柴会长说,其实近10年来,我市农业部门就开始对新种植杨梅树进行控制,但不少梅农受利益驱使,自发在承包山上大量种植杨梅树,使杨梅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到今年,全市杨梅种植面积已达8.1万亩,其中,主产区横河、匡堰、观海卫3镇已分别达到3.6万亩、1.5万亩和1.4万亩。
物以稀为贵,产量多了,自然需要更多的销售渠道。但这几年,许多梅农仍然维持着传统的种植观念,往往“重产不重销”,再加上去年以来受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影响,公款消费风得到抑制,许多企事业单位大批量的上门团购成为历史。■记者 陈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