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隅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这是清代诗人朱彝尊笔下的江南水乡。上林湖畔越窑青瓷发源地匡堰镇就有如斯美景,令人流连忘返。为还原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匡堰镇以区域内东游泾江为试点,成功摸索出一套生态治水模式,并逐步在全镇范围内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近日的一个上午,记者跟随该镇相关部门人员参观了何岙江水生态修复工程,这条河是今年刚刚完成的以东游泾江为蓝本的生态河道。河岸两边一改石挡墙和泥土护岸,而采用松木打桩。两岸杨柳垂依,河中碧波荡漾。河岸边还新打造了一个亲水观景平台,不时有白鹭飞过,村民三三两两前来垂钓,度过午后的休闲时光。
据介绍,位于匡堰镇石人山村的东游泾江属于镇二类河道。早在2010年,匡堰镇为摆脱传统的治水模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引入生态治水的理念,实施了碧波涟漪、鱼翔浅底的生态治水模式,将东游泾江打造成了区域内的“美河流”样板,使该河道在2012年被评为宁波市最早的一批水环境整治示范河道。
传统的治水模式就是将河道清淤后进行常规保洁,但由于水系不流通,一段时间后水质又会逐渐变差,而以东游泾江为代表的生态模式,则是还原和提升河道的生态系统,实现水的良性循环。该镇水治办岑主任介绍,首先,做好河道清淤和截污纳管工作,在此基础上对河道护岸引进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采用松木打桩,不仅给生物更多的活动场所,又可以增加泥土的带入,起到提升松木护岸稳固性的作用。其次,种植水生植物和放养鱼苗。美人蕉、菖蒲等水生植物能吸收氮、磷等富营养成分,释放有益于生物、微生物生长的氧气,投放鱼苗能调节河里的生物链,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此外,用绿化来保护河道,在河岸两边种植垂桑丝柳、麦冬草、芭蕉等适水治水植物10余种,在稳定生态系统的同时,提升河道的自净能力。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东游泾江的生态治水模式逐渐成熟,去年,匡堰镇以该条河为蓝本,逐步向全镇范围内的河道推开。按照从一类河道推广到三类河道的方案,如今该镇区域内的上林湖支江、东西游泾江等14条河流已经覆盖了该生态模式,每一条都力争打造成为“美河流”样板,共计已打桩15895米,实现植绿面积18228平方米,这些河道的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年底前,该镇还将完成对全镇38条河道的清淤疏浚全覆盖工作,为下一步推广生态治水模式做准备。
在岸复绿、水复清、鱼又跃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村民随便倾倒垃圾的陋习,增强了保洁意识。现在每个村都成立了生态河道督查小组,由村主任任组长,负责抓好生态河道的日常保洁和维护,每名护河人员都要签署河道绿化护理责任书,维持生态河道“水清岸绿”的面貌。“感觉现在的河道不仅比以前干净了,还变美了,大伙儿都愿意来河边散散步、钓钓鱼。”倡隆村一村民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