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2点到3点,是市人民医院重症病房对外开放的家属探视时间。每当这时候,病房里总会准时出现一位八旬老人的身影,他提着一袋洗漱用品来和他的脑瘫妻子“约会”。在这短短一小时“约会”时间里,老人要做的就是给老伴儿洗脸、擦身,说说心里话,唤她的名字“阿美”,全部完成才肯安心离开。
老人名叫翁纪聪,今年80岁。病床上是他的老伴儿玉美,今年75岁,一直处于昏迷状态。
一天一次的病房约会,风雨无阻
近日,记者在家属探视时间来到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刚进病房,老远记者就注意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躬着身子站在病床旁,似乎在照看一位患者。走近才发现,老人手中拿着一支润唇膏,正细心帮病床上的老太太涂着。
重症监护病房的护士们都知道,自打老太太因严重脑梗塞入住病房以来,她的身体情况并没有好转。在病房的两年里,老太太靠着呼吸机维持呼吸,靠输液补充身体营养。即便护士们大声叫唤,她也没多少反应,长期处于浅昏迷状态。
“老太太年纪大了,这样的身体情况,医生说好转的可能性不大,但也没有更好的医治办法……”护士说着,摇了摇头。
即便如此,对于老伴儿的情况,翁纪聪老人始终抱着一线希望。“只要她人在,就是好的,每天来看看她,我就安心。”两年来,老人每天都准时来到医院,为老伴儿洗把脸,擦擦身,天气干燥的时候,还帮她涂上润唇膏,抹上润肤霜。
“老人天天都来,风雨无阻,我们看着都感动。”赵护士对记者说。
说起老伴儿生病的前后,翁纪聪说永远忘不了。十年前的一天,老伴儿正在厨房做菜,他在外边看报纸。突然间,老伴儿往身后退了几步,接着整个人坐倒在地,再也站不起来了。老人赶紧叫来儿女,把老伴儿送到医院,经诊断,老太太中风了。
“以前她的身体一直很好,她突然中风,我是怎么也没想到的。”此后翁纪聪带着老伴儿去上海、杭州等地的大医院看过。虽然病情曾有好转,但最好的时候,老伴也是半身瘫痪,勉强能下地走路,日常起居依然要别人全方位照顾。
“我就想,成天呆家里可不行,她得多出去走动走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外面的世界。”翁纪聪专门请了一位保姆到家来照顾老伴儿。为了帮助老伴尽快恢复,但凡天气好,翁纪聪就搀扶她外出散步。“有时候走半小时,看她身体还吃得消就多走一会,要是情况不好,就早些回家。”后来,陪老伴儿散步便成了老人的习惯,这一坚持就是四年多。
40多封情书编成册,真爱永随
翁老从抽屉里翻出厚厚一摞信件,记者一看,信封和信纸全都发黄了,唯有纸上的黑色笔记,仍能较清晰地辨认。老人戴上老花眼镜,一封封信拿在手里,看着信出神。这一封封泛黄的信,似乎诉说着这对老夫妻的陈年往事。
“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时写给对方的,大部分是她写给我的。”翁纪聪慢慢回忆着说,这里大概有40多封。记者注意到,每一封信都不算薄,而信纸多是从练习簿上撕下来的,或是薄薄透透的广告纸。“那个年代,我们连个像样的信纸都没有,但还是喜欢给对方写信。”
翁纪聪回忆说,那是1960年,当时他还在北京工作,一次回家乡探亲的机会,他结识了老伴儿玉美,并认定这就是他要找的妻子。从此两人开始通信往来,在其后的两三年里,双方通过写信交流、互报平安。
翁老告诉记者,三年后翁老调回慈溪工作,此后夫妻团聚,二人还有了三个子女。生活好起来了,这些信老人舍不得丢掉,全部保存下来了。“本该还有好多信,后来搬家丢失了。幸好她写给我的,我都保存下来了。”说到此,老人突然提高了声音,露出了些许高兴。
老伴儿生病住院后,翁纪聪就常拿出信来看。这些信件记录着夫妻二人的点滴,也寄托着老人的思念。两三年前,独自在家的翁纪聪试着写文章记录下夫妻二人年轻时候的事。儿女们看在眼里,给父亲出主意,何不把这几篇文章都用电脑打印出来,同时也把这一封封的信件复印出来,分别出一本集子,就当留个纪念。
就这样,老人的女儿帮着父亲打字,女婿帮着去广告公司印刷。两本薄薄的集子整理成册,老人说要用红纸做封面,分别取名为《鱼雁》和《足迹》。“鱼雁,是属于我跟老伴儿的回忆;足迹,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路。”■记者 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