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团市委近日请来优秀青年创业者与相关部门代表,他们会聚一堂,共话年轻人的“二次创业”。“上半年,200多名大学毕业生在慈溪开始创业,但大部分没实现6个月以上稳定经营的目标。”慈溪市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与会代表的话引发共鸣:青年创业成功率低是个普遍问题。
父辈们在改革开放后的“下海潮”早已过去,慈溪青年面临经济转型的挑战。如何让他们在“二次创业”中少走弯路?参会者中的一些在创业路上的“过来人”各抒己见。
创业,不等于自己当老板
“创业路上,会碰到许多想不到的事。”2009年,罗培栋从英国回乡创办东旭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内首创的“液晶显示用光学薄膜”打破日韩企业的长期垄断,预计今年销售额可达4亿元。这位年仅31岁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谈起不为人知的艰辛创业史,“建议年轻人先去企业磨练,也可以学习类似阿里巴巴‘十八罗汉’的合伙人。”
创业,归根结底要靠实业
记者了解到,除了“最慈溪”微信公众号创始人余崇威,与会创业者均是“先当学徒”再创业的实践者。“面对同龄的应聘者,我总建议他们先去‘大庙’长见识。”出生于1989年的余崇威说,如果能再选择一次,肯定不会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当老板,“有了成熟的思维再去创业,路会顺很多。”
从30年前的产品短缺到如今的产能过剩,空白的市场几乎被瓜分完毕,年轻人如何找到创业“突破口”?与会者来自不同行业,但都把实业作为创业目标。
从小家电起家,如今带领几十家本土家电企业“抱团触电”,慈溪家电馆总运营余雪辉实现了从制造商到网商的转型,他认为“创业”必须依托制造业的传统优势。
“市场已没有多少空白面,但有空白点,年轻人不该跟风搞实业,而是可以在服务实业的链条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毕博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贺广纯也选择了这样的创业之路。
创业之路,殊途同归。与会者中,有的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有的用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最终都落到了“实业报国”。
创业,须多留几个心眼
有了资金和项目,就能说干就干?作为创业者的“资深拍档”,麦田律师事务所主任陆红霞和慈溪农商行团委书记华科杰提醒青年创业者:创业江湖“水很深”,须绷紧法律弦、把好风险关。
陆红霞说,不少客户在创业初期没注意到法律问题,等到酿成大错,又急于找门路解决问题,“比如,诈骗和民间集资的界限比较模糊,一旦借款方的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跟着倒霉。”
“很多项目不是有钱就可以上,必须与企业自身的管理和研发能力相匹配。”华科杰说,他的客户中有不少人仿制“热卖产品”,大部分却以失败告终,“最先卖新产品的企业往往见好就收,盲目跟风的连汤也喝不到,因此提升品质才是取胜之道。”
宁波日报记者 项一嵚
慈溪记者站 周敏杰
通讯员 马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