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放心……我会好起来。”听到十多年未曾开口的女儿,断断续续地努力说出这么一句安慰自己的话,陈女士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在她看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桥头镇“心贴心”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正是他们数月来的悉心照料,才让她从灰暗的生活中,看到了一线希望的光芒。
曾经可爱的小女儿突然病倒,茶饭不思,且不再开口说话
陈女士家住桥头镇五姓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已成家,小女儿名叫小敏(化名),出生于1990年2月,现已年满26周岁。
“两姐妹还小时,都长得可爱讨喜,可到长大一点,也许是受父亲智力缺陷的影响,小敏很‘老实’,常被学校个别同学欺负。”陈女士回忆,“起先还好,都是姐妹俩一起上下学,姐姐会护着妹妹。后来姐姐升入初中,小敏念小学五年级时,有次上学路上可能被什么吓着了,回家后就开始不对劲了。”
陈女士带着小敏在慈溪、宁波、上海等地医院求医问诊,但都不见明显好转。“那时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月,后来小敏渐渐茶饭不思,每天只勉强喝一杯牛奶,很快瘦成了‘皮包骨’。”陈女士说,不仅如此,更大的打击还在后头,小敏连话也不说了。
十几年来,小敏始终没再开口说过一句话,日常生活也完全无法自理,后被鉴定为智力残疾。
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给了身心俱疲的母亲一线希望
大女儿已结婚生子,有了自己的小家要顾,没法太多帮衬母亲。一边要照顾父女起居,一边还要继续工作赚钱,陈女士身心俱疲,精神压力日重:自己年龄渐长,不知还能坚持多久,离了自己,小敏又该如何生活?
去年,小敏的父亲中风住院,这让陈女士本就忙乱的生活雪上加霜。既要去医院照顾老公,还要继续工作,实在无暇多顾及小敏,为了确保她不外出闯祸,只能把她锁在家中,拜托热心邻居给她送饭吃。“都不知道这日子是怎么过来的。”陈女士说。
去年年底,桥头镇“心贴心”残疾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始运营,这让陈女士的生活出现了一线转机——小敏终于不用整天呆在家里了。原本,陈女士只是希望小敏能在白天得到照料,没想到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女儿让她惊喜连连。
“记得小敏刚到照料中心时,她正感冒,随地吐痰擤鼻涕,很不注意卫生,有时不高兴了还会随意打别人。”照料中心工作人员毛红芬说,“当时自己暗下决心,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应该多少可以帮她改掉些坏习惯。”
于是,毛红芬开始每天同小敏说话,告诉她要讲卫生,不能影响其他人,更不能随意打人。虽然毛红芬根本没有期待小敏会给她言语上的回应,但她觉得小敏听得懂道理。每天早上,小敏来到照料中心后先做操运动,再教她简单的手工活,等小敏坐不住了就带她在院子里转转、唱唱歌。
工作人员的真情付出,换来了十几年后第一声“妈妈”
因为毛红芬无微不至的关怀,小敏俨然把她当成了第二个妈妈,开始跟她亲近。慢慢地,小敏原先的坏毛病开始不见了,人也明显开朗了很多,爱低头腼腆地微笑了。一个月后,当小敏把自己做手工活赚的300元钱,主动交到母亲陈女士手里时,陈女士哭了:“实在想不到,有生之年会有这么一天,我能收到她靠自己的劳动赚到的钱。”
“当时把300元工资给小敏后,我们并没有特别嘱咐她,一定要交给她妈妈。”毛红芬说,“只是偷偷跟她妈妈说了,小敏口袋里有钱,没想到当天回到家,小敏就把钱给了她妈妈。小敏其实真的很懂事,心里知道妈妈的辛苦。”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小敏开口说话了!大概十几天前,毛红芬送小敏回家,路上她照例进行着单方面对话,谁知小敏竟然应了声,让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小敏会说话了!小敏会说话了!”毛红芬拉着小敏兴奋地找到陈女士。起先,陈女士也是不相信,直到听到女儿吃力地喊了一声“妈妈”,惊喜的陈女士一时都没缓过神来。
说起小敏这几个月来的变化,陈女士依然会不时地留下泪来。“这些年太辛苦了,我已经50好几了,还能照顾得动几年。”她说,多亏照料中心工作人员的耐心和爱心,让她对未来有了期待,“虽然小敏现在只会说很简单的话,但希望会越来越好,毕竟她自己的路还很长。”■记者 陆超群 通讯员 岑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