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以前水底淤泥厚,水面上漂着不少垃圾。自从整治后,水变清了,享福的是我们这些老百姓。”在宗汉街道马家路村,村民陈大爷正在家附近的大屋池边洗衣服。映入记者眼帘的这一口池塘清水碧波,三个增氧泵在水面上喷洒着洁白的水花。而在两个月前,这里还曾是一潭发黑发臭的死水,短短时间,从制定方案到整治完成,这里的村民亲眼见证了宗汉街道剿灭劣Ⅴ类水的决心与速度。
大屋池治理是宗汉街道剿劣工作加快亮点培育、加强长效管理的一个缩影。“治水不仅要关注大江大河,还要把目标延伸到小河、小溪,乃至沟、渠、塘等小微水体,做到全域剿灭劣Ⅴ类水。”宗汉街道水治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把主干河道比喻为水环境的“动脉血管”,那么小沟小河就是“毛细血管”。近年来,“五水共治”的深入实施让越来越多的河道实现了水质提升,为了在更高层次上打赢治水剿劣攻坚战,宗汉街道将治水触角延伸到细枝末梢,打通“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实现全域水环境持续向好。
水变清了,环境变好了,尝到治水的甜头后,群众整治“小微水体”的积极性持续高涨,涌现出许多民间治水专家。陆卫杰是百两村村民,在广东做生意的他无意中接触到了微生物治水的“方子”,他把良方带回家乡,将家门口的南新村内池作为“试验田”,配合水底增氧泵进行微生物治水。短短几个月,南新村内池的水质有了质的飞跃,池水的能见度达到了1.2米左右。
“大小”共治、水岸齐治,统筹推进劣Ⅴ类水剿灭战。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宗汉街道展开了对“小微水体”的摸排工作。工作人员走村串户,对村庄内外、田间地头的小河、小塘、小溪、小沟进行地毯式排查,全面摸清“小微水体”家底,共排查小微水体159个,最终排摸建档劣V类水体26个。
精准发力,综合施策,围绕“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多管齐下治水剿劣。实施劣V类小微水体清淤工程,并针对小微水体周边居住区符合施工条件的区域进行截污纳管。截至目前,江东村、马家路村、庙山村、史家村、潮塘村、金堂村已经完成劣V类小微水体清淤工程,百两村、史家村、周塘西村等村共计1392户计划截污纳管。同时,实施生态治水,加强建设及维护河道两侧的绿植缓冲带和隔离带,并实施绿萍、野茭白、野葫芦等水生植物种植,建立河道生态带,改善河水生态环境。截至目前,江东、马家路、史家、潮塘、庙山等村完成消劣后陆续采用生态浮岛、曝气装置、投放清洁型鱼类等手段对小微水体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浮岛”累计设置面积达560平方米。除此之外,宗汉街道还定期邀请治水专家进行现场“把脉问诊”,为治水剿劣支招。
“剿劣销号只是第一步,重成效、防反弹还需抓牢长效管理机制。”宗汉街道水治办负责人表示,街道将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创新治理办法,打造不同类型的治理亮点,既治出成效,又能治出景观。■记者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