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与报结缘数十载 相伴同行情难忘
2017-11-07 09:06   稿源:慈溪日报

  与报结缘数十载,相伴同行情难忘。

  一代又一代的报人接过接力棒,推动着慈溪日报向前,让我们对他们致敬:李云清、郑英萍、唐武声、沈元康、严炎根、俞钟垚……他们中,有的是上世纪50年代慈溪报创刊时期的第一代老报人,有的是上世纪80年代《慈溪科技报》时期的老同志,有的则是《慈溪报》复刊以来在报社工作过的老同事。他们中,有的已经亡故,有的已年过九旬,有的则刚刚退休。但无论年轮的多寡,在人生的轨迹中,他们与一个相同的地方结缘——慈溪日报,这个半个多世纪以来慈溪文化、思想、政治的大舞台,这个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的汇集地,这个各种慈行善举、公益志愿活动的平台与桥梁,从她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她就一直是慈溪人关注的宠儿,凡是在这里工作过的人,都会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凡是在这里工作过的人,也会对她萌生一种难以抹去的情怀。

  在慈溪日报创刊10000期即将到来之际,本报特别采访了几位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的退休老同志,请他们谈谈与慈溪日报结下的不解之缘,以及那一个个难以忘怀的工作细节。而他们的回忆与期盼,也正是几代慈溪报人的心声……■全媒体记者 赵思舜

  欣逢好时代 报纸花样新

  拜访郑英萍的时候,这位慈溪日报的第一代老报人正在做当天的报纸摘要。“这个读者节交关好,声势浩大,形式多样,很有看头,我每天都在摘抄,呶,你看……”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看过去,一张略微发黄的稿纸上,有条不紊地记录着本报11月1日启动首届读者(粉丝)节以来每天的相关报道。

  这位年届84岁的老人说,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有幸成为一名报人以来,他一直坚持不辍的事情就是做剪报和报摘。“已经集了厚厚的几大本,空的时候翻开来看一看,觉得这就是国家和阿拉慈溪的现当代发展史。”老人接着说,他与慈溪日报的缘分早在1954年就种下了,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从慈城(最初的慈溪县城)到浒山考察的情景;以及在慈溪报筹备期间,与李云清、唐武声两位老报人一同到宁波准备印刷机件和宁波大众报社参加学习的诸多细节。“当时,慈溪县委交给我们的任务非常紧,要求慈溪报一定要在1955年元旦创刊。”为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们真可谓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所以,当慈溪报创刊号散发着油墨的清香如期飞进千家万户的时候,他和其他几位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同志感动得无以复加。

  翻开市档案馆的《慈溪日报社全宗介绍》,记者看到,1955年至1959年,报社负责人为李云清,而在后期的3位负责人中,郑英萍正是其中之一,其他两位则分别是高正生和周虹。但在采访中,这位21岁入党、一辈子谦虚仔细的老同志却再三告诉记者,他只是当时宁波地委任命的编辑,做的也只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作,所以用不着强调“负责人”这个“名分”。而他回忆的重点,也始终强调集体的力量才是最重要的。老人说,在报社的日子里,大家志同道合,工作不分彼此,职务不分高低,几乎无话不讲,眼里心里只有党的利益第一、工作第一。直到今天,老人还能清晰地记起当年在报社工作过的每一位同志,“我们就像一家人呐!”老人一边翻着往昔的黑白照片,一边深情地说道。

  当然,老人的思绪没有只停留在对往事的回忆上,他谈到了复刊以来慈溪日报的发展、变化,甚至还能准确地说出许多现职年轻记者的名字以及他们采写的稿件。老人感慨地说,只有做过新闻工作的人,才真正知道这碗饭不好端,因为他寄托党和人民的厚望,压力很大。

  让他欣慰的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慈溪日报始终在负重前行,在发展进步。最后,老人说,他要送慈溪日报10个字,那就是:“欣逢好时代,报纸花样新”。■全媒体记者 赵思舜

  怀念那些艰苦奋斗的日子

  今年83岁的严炎根是慈溪日报老报人。60年前,他从县青年团团委调入慈溪报社,成为报刊头版编辑兼第四版排版人,当时报社创刊不到两年,成员也只有七八人。

  “那时候啊,忙,天天上夜班。”回忆起当初的工作状态,严炎根表示“说一句艰苦奋斗不为过”,记者天天在外奔波写稿子,编辑负责编排版面。因为人员少,每个编辑至少要负责编排一个版面。

  虽然,严炎根已经记不清当时编排的稿件内容,但大伙每晚加班加点地忙碌他记忆深刻,“现在的排版都是电脑操作,很是便捷,但在当初可都是铅字印刷。编辑白天编写记者或通讯员发来的稿件,晚上配合印刷厂的工人一个字一个字将稿件排上模具。印刷前也要先打个样稿,仔细检查后确保没问题才能成批地印刷。最后还需要将印刷好的报纸按照分区数好,一叠叠堆放好,方便邮局送报员来取。”

  于是,加班对严炎根来说就成了家常便饭,深夜的印刷厂里时常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晚上忙到十一二点才回家是常态,有时候甚至到凌晨。工作虽然忙碌辛苦,但严炎根却觉得分外充实,带给他满满的回忆。

  “这是我退休以来写的第88本日记了。”退休20多年的严炎根仍旧保持着每天读报、写日记的习惯,他拿起书桌上的笔记本说,每年他都会订上好几份报纸,《慈溪日报》必不可少,是他每日的必读刊物。

  “如今的慈溪日报内容更加丰富,版式也愈加好看。我啊,对慈溪日报有着很特别的感情,看到它我就特别高兴。”看着慈溪日报一步步发展,作为一名老报人,严炎根很是欣慰,希望慈溪日报越办越好,在动员全社会奔小康的道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艰苦条件 难挡办报的热情

  92岁的俞钟垚虽然早已退休多年,但他仍保持着新闻工作者的热情。每天阅读慈溪日报的习惯一直是他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遇到好的、新奇的新闻报道时,他还会收集、剪贴。几十年下来,俞钟垚订阅、收集的报纸数量已经十分可观。

  尽管年事已高,但谈起在报社奋斗的日子时,俞钟垚的记忆依然清晰。1956年,俞钟垚刚进报社的时候慈溪还没有印刷厂,编好的稿子要到宁波代印。遇到重要报道,俞钟垚得和同事坐末班车连夜赶往宁波去印刷。“晚上印刷完了,小睡片刻就得赶火车去慈城。”俞钟垚回忆,“到慈城后我们还要坐几个小时的三轮车到余姚,碰到冬天严寒的日子,坐一阵子三轮车手脚就冻得发麻,为了避免冻伤,就下车走一阵再坐一阵。这样到余姚后,还要赶得上早班车才能回到慈溪。”

  回忆起当时办报的艰辛,俞钟垚表示,虽然条件简陋,但是这些丝毫阻挡不了他们创办一份属于慈溪人的报纸的决心。夏天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三伏天写稿之前,他先拿井水擦几遍桌子降温。交通工具也只有一辆自行车,“乡下道路泥泞湿滑,走路稍不小心就会滑倒,更不用说通讯不便,常常与采访对象错过。”

  “不止我对慈溪日报有着特别的感情,我的家人也对慈溪日报有着别样的感情。”俞钟垚说,因为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没时间照顾两个儿子,他就让孩子在报社学习、玩耍。对他们俩来说,报社就是他们的“学校”。

  “在慈溪日报创刊10000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我祝愿报社越来越好。”这是临别时俞钟垚托记者带来的祝福。■全媒体记者 黄凯

  见证报纸 复刊之初的成长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91年6月22日,慈溪日报的前身慈溪报在暌别已久后重回读者视野。作为复刊后的报社首任党组书记,张伟达在报社工作的6年时间里,亲眼见证了这张报纸在复刊最初的成长。抚今追昔,记忆的包裹里装下了太多难忘的故事。

  改革开放后,慈溪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复刊《慈溪报》既是市委、市政府指导和推动全市工作的需要,也是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张伟达作为主要筹备人员之一,从1990年底开始,奔走各处进行各项准备工作。

  “刚复刊的《慈溪报》都是由宁波日报社印刷厂照排印刷,由于复刊第一张报纸出了点小事,所以第二次印刷我们特别谨慎,领导、编辑、校对等7个人一起去宁波。”张伟达回忆,当时物质条件简陋,但大家都兢兢业业,“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只在宾馆开了一间房,几个人工作间隙轮流打地铺休息,确保报纸印刷万无一失。”

  之后,为了顺应报纸快节奏、高时效的发展需求,1991年9月,报社在全省县市报内最早引进了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的华光V型出版系统。10月18日,激光照排出版系统正式启用,《慈溪报》实现由自己的照排中心录入、照排、组版、出片。说起这事,张伟达想起一个小插曲:“去商谈激光照排采购的时候,也是为了节省住宿开支,我们几个人便在对方单位门市部阁楼的宿舍打地铺对付了一晚,最后终于谈成33万多元货款分3年期付清。”

  从租用大会堂附房办公,到新建自己的办公楼和厂房;从四开平板胶印机,到对开高速轮转机;从发行量突破2万份,到变身全省第一张县市日报……从复刊直到1997年4月28日调离,张伟达在报社的6年里,带领慈溪报人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向着目标迈进。

  “慈溪日报即将引来创刊10000期,它温暖陪伴了一代代新老读者,见证了慈溪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一段时间的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作为一名曾经的慈报人,张伟达衷心祝愿《慈溪日报》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媒体记者 陆超群

  剪不断的新闻情

  退休10余年,岑国柱仍然保留着一份挥之不去的新闻情怀。家里常年订阅的六七份报刊,是他每天乐在其中的阅读功课。其中,《慈溪日报》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感情,是他每天都要细细品读的第一份报纸。

  1997年5月底,岑国柱从工作了十年的教育系统“跨界”到慈溪日报社担任总编、党组书记。“这个跨度有点大,但比较有挑战性,而我比较喜欢接受挑战。”岑国柱笑着说。

  “报社当时有上百名职工,人数相当于一所学校,我们当时的说法是‘一支连队’。”来到报社后的3年里,岑国柱率领这“一支连队”,把四开小报扩大成对开大报;此前的一周六报在他手里变成了一周七报;还引进机器开始自行印制彩报,自此,慈溪日报的版面才真正变得色彩纷呈。

  “对于这份报纸日新月异的创新变化来说,我只是在报社的发展过程中出了一点力,完成了一点阶段性工作。”岑国柱谦逊地表示,他在报社只工作了短短的3年半,算是“半个报人”。身处党的舆论工作的重要阵地,这3年多里他始终细心谨慎,不复过去十年教育工作的从容自如。

  “早年办报条件有限,‘采编排校印发’各个环节都不容易。记者经常骑着自行车下乡采访,时间多半花在路上,有时还会扑个空;编辑晚上有时要值班到凌晨2点多,那时的新闻工作是真正的体力加脑力劳动。”回首过去,岑国柱念念不忘的是新闻人的辛苦与付出,以及在新闻工作中结下的情谊。谈起至今仍奋战在新闻一线的昔日同仁,岑国柱的点评显得举重若轻:“想把事干好的人总归是辛苦的。”

  3年多的付出,一千多个日日夜夜,让岑国柱与这份报纸结下了剪不断的深厚情意。离开报社的10多年里,他一直都保持着每天仔细阅读慈溪日报的习惯,偶尔还会情不自禁地“掂量掂量”报纸的质量;身边的朋友有事想查阅一篇报道,总是会找上门来,这让他时常为自己“半个报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

  “报纸要有新作为,报社要有新发展,报人要有新业绩!”作为一名老报人、老同事,岑国柱对慈溪日报有着一份殷切的期盼。他说,时代在发展、技术在进步,新闻的创新也不能落后。他希望并坚信,慈溪日报在新的时代里依然能够勇立潮头、延续辉煌!■全媒体记者 杨贯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学习·知行丨持之以恒为基层减负 总书记...
全面提高卫勤能力 服务支撑强军打赢——...
一见·从城市更新行动,看总书记关心的民...
辛识平:途通山海阔,开放创未来
这八场座谈会 总书记一以贯之推动区域协...
时政微纪录丨万里江山入画图——习近平...
时政微观察丨再次考察西部陆海新通道,...
时政Vlog | 山城重庆:打造开放高地
【讲习所·中国与世界】积极正面看待中国...
第1视点|巴渝万象新
时政微纪录丨开创西部大开发新格局
第一观察 | 8场区域发展座谈会,一篇高...
情满太空!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与航天员“...
学习·知行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 习近...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拉伯文版推介会...
一见·八次座谈会,聚焦这个大主题
新华社权威速览 | 习近平主.席会见美国...
多彩海报|Let's Go! 到没有天花板的浙...
给“表哥”“表姐”减减负
一季度经济观察丨工业利润由负转正的背...
易炼红调研省委老干部局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地球...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国务...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中美...
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简讯:习近平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习近平同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就中坦建交60...
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总书记这样部署
金色相框丨习近平在重庆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