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后,崇寿镇傅家路村最热闹的地方,非文化礼堂莫属。二层楼的礼堂敞开大门迎接来往的村民,不远处,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洒着汗水;农民广场上,阿姨大妈们跳起了广场舞;文化公园里,父母牵着孩子的手慢慢散步……
这是傅家路村党总支书记陈沸沸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地方。在这片荒滩海涂上,他奋斗十余载,建起全村人的精神家园,将崇文尚礼的文明火种,撒播进每一位村民的心中。
火种站在文化礼堂前,老党员胡永品将手臂一挥,特意强调了面积之大。“十几年前,这里全部是荒地,别说是礼堂、广场,就连路都是烂泥路、石子路。”
生于傅家路,在原傅家路村担任书记十年,在崇寿镇从事征地拆迁十年,没有人比陈沸沸更了解这片土地。戴着贫困村的帽子、租着别人的房子、过着举债的日子,“可以说是无资金、无资源、无特色。”陈沸沸用这样三个“无”来总结。特别是四个自然村合并后,小村观念、地域观念、宗族观念依然存在,再加上4600多外来人口,18个少数民族580多人,佛教、道教、天主教等多个宗教信仰,要在这样一个万人村里“开荒”,不可谓不艰难。
2013年,慈溪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提出将文化礼堂建设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这对于陈沸沸不啻为一个惊雷,他想:“这不就是众家祠堂吗?”一下子,幼时农村生活的记忆涌上心头,那时的祠堂是全村人的情感归属和精神寄托,有着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如果将文化礼堂建设成一个贴近百姓生活、实现雅俗共赏的“众家祠堂”,那么文化礼堂是不是也能够凝聚起村民的情与爱、承载起百姓的根与魂?
建文化礼堂,村民会同意吗?在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之前,陈沸沸心里也没有底。“教会有教堂,念佛有佛堂,大户人家有祠堂,我们农民没有堂,怎么办?所以要建文化礼堂!”仿佛心里有一团抑制不住的火苗驱动着他,陈沸沸面对所有代表说出这段话时,响亮,坚定,充满力量,令人信服。
“是啊!早就该有这样一个地方了!”“我看呐,文化礼堂建起来以后应该重点展示我们村的巨大变化。”……陈沸沸这一番关于文化礼堂的比喻,激起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最终,会上史无前例地全票通过了建设文化礼堂的项目。
“完全没有想到百姓的支持率这么高!”当陈沸沸再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难掩激动之情。“说明文化礼堂建在了我们农民的心坎上!”
燃烧
“既要有下里巴人的‘土’,也要有阳春白雪的‘雅’。”早在文化礼堂建设之初,陈沸沸就定下了这样的基调。“要在文化礼堂里体现好村落文化、祠堂文化、家庭文化、宗教文化和企业文化,要让每一个村民走进礼堂后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什么最贴近农民的心呢?自称是“最标准地道农民”的陈沸沸,想到了与农村、与农民最息息相关的生产生活器具,这是乡愁的根。果然,征集礼堂陈列品活动一发起,就引来了村民的积极回应。老大妈送来了十几块印糕板,独居老人捐出用了几十年的农具,一位从上虞嫁过来的新媳妇特意从娘家带来一整套豆腐制作工具……渐渐地,捐赠的人越来越多:社区保安将自己制作的蝴蝶标本悉数捐出,一家三口带来了书法字画作品,吴通文赶回老家只为带来一套苗族的民族服饰……
300余件物品,每一件都陪伴着主人走过或长或短的岁月,每一件都有着主人独特的情感与记忆。面对它们,陈沸沸觉得任何语言都太轻太轻。他郑重地为每一件物品标上捐赠者的姓名,一次次地端详这些村民的心爱之物,一遍遍地咀嚼背后的故事。他记得80多岁的老阿婆送来了一个茶壶,“书记,我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就这个茶壶还拿得出手,你们需要吗?”那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茶壶,而且此前已有村民捐赠过同样的茶壶,但陈沸沸连忙收下了:“要!要!”这征集之旅中凝聚起来的点点火光、丝丝温暖,他无法辜负、不敢辜负。
家住傅家路村的应裕泉,每晚散步时,总能看见陈沸沸往文化礼堂跑,手里永远拎着那个鼓鼓囊囊的公文包。“他的包里装的都是文化礼堂的各种规划施工方案。”应裕泉的另一个身份是傅家路村的联村干部,他说,“一看到我就跟我讨论第二天施工的各种细节。”
胡永品则忘不了陈沸沸车里常备的那双球鞋和那顶草帽。“一天要来工地看好几趟,来了就换上球鞋、戴上草帽,一点都不端村书记的派头。”草帽下被晒得黝黑的脸挂满汗水,脚上的球鞋满是尘土,陈沸沸的这个样子烙在了每个村民的心中。
历时四个月的建设,2013年12月9日,就是傅家路村文化礼堂建成开放的日子。开放的前一夜,几百位本村和外村的村民都涌了过来,想先睹为快。“这是我家的东西!”“快看这个!”“真好真好!”看见自家的东西被展示出来,村民激动极了,赞叹,拍照,傅家路村从没有这样热闹过。
人潮直到深夜才散去。最后一个离开的陈沸沸,在锁上大门时,深深看了一眼这个崭新且静美的礼堂,这样形容当时的心情:“就像小时候等待老师批卷子那样紧张,这一刻,我的‘卷子’合格通过了。”
燎原
“都怪书记你给我评了这个‘和睦邻里’的奖!”前几日,有一位村民忍不住向陈沸沸抱怨,原来邻居将一根杆子立在了他家门口,影响了出行。“气得我想跟他大吵一架,但是‘和睦邻里’的奖牌还挂在门口,我怎么好意思吵?”他耐着性子和邻居好好沟通,最终双方解决了问题,还像从前一样和气。
每次听到类似的“抱怨”,陈沸沸总是笑呵呵的,他知道,这一把因文化礼堂烧起来的文明之火,已经燃遍了整个傅家路村。
“走,去傅家路看绍剧去!”2016年春节,陈沸沸在农民广场组织了五天五夜的绍剧,这样的规模不仅在傅家路村十年未见,更是吸引了从观海卫、横河等各处赶来的人,乌压压的四五千人将广场围得水泄不通。前排80岁以上老人专座上,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没有一个年轻人抢占专座;村民自发烧水泡面,为路远的外村来客免费提供食物;广场附近的村民将自家院子开放,无偿为戏迷的电瓶车充电……五天五夜,人山人海,却没有一起纠纷、没有一丝争吵,比戏台上精彩演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傅家路村村民展现出来的良好风貌。“傅家路村的民风经受住了检验!”陈沸沸自豪极了。
陈锋对此深有感触。这位新市民从文化礼堂开放起,就担任了“守门人”一职。“每天我只要准点打开门,就可以自己去运动去散步,到了闭馆的时间再来锁上门就行了。”陈锋说,几年来,文化礼堂里从没有丢失过一样东西、损坏过一个零件。“因为文化礼堂把大家的心都聚在了一起,这里是全村人的家。”
多一分公心,自然就少一分私心,陈沸沸将“以文治村”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他编写傅家路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制作成匾悬挂上墙;每两年组织“邻里文化节”评选和睦邻里、和美家庭、和谐新邻居的“三和家庭”以及优秀新村民,树立近百位身边榜样;六支文体队伍不仅为村里带来文化气息,文体骨干还成了调解劝和、助推发展的主力……
落在荒原上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