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慈溪杨梅上市早、落山也特别快,当人们还没准备好迎接它时,它已姹紫嫣红熟透整个山头,然而短短10余天,它又悄然离去。“今年的杨梅季节过去也太快了吧,还来不及好好品尝,杨梅就落山了。”许多爱梅之人不禁如此感慨。
然而,在记者家中,却有一山永不落幕的“杨梅”,它完好地保存在照片中,也留存在记者的记忆里。“你看,就是这张老照片,我一直替你们保存着。”6月17日,父亲笑眯眯地从柜子内找出一只老式铅笔盒。打开,里面是一堆老照片,其中,就有这一张“杨梅山上的童年”。
黑白老照片已经泛黄,但杨梅树的背景和人物面貌、动作依然十分清晰。照片上的4个孩子从左到右分别是弟弟、表弟、表哥和我。除了表弟,我们3人手里都拿着一颗杨梅往嘴里放。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的我们也就七八岁的样子。那些年,每当杨梅忙季,父母就早早地上山采摘杨梅去了,我们这些没人管的孩子也被带到了山上,好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确保安全。每年这个时候,表哥表弟们也来做客,于是,杨梅山上一起爬树、奔跑、玩耍,成了童年里美好的记忆。有一年,父亲的几个朋友相约来山上吃杨梅,其中一位手上还拿着一台相机。他看到山上四处戏耍的小孩觉得十分有趣,于是招呼我们:“来,孩子们,我给你们拍张照怎么样?”那时的我们对相机还是挺好奇的,于是乖乖听他指挥站成一排,每人手上拿一颗杨梅,佯装往嘴里放。“咔嚓”一声,按下快门瞬间,调皮的表弟突然把手放下了。最后,照片上是3个正在“吃”杨梅的孩子。
“你母亲还鼓励你们捡地上的杨梅,卖掉所得的钱可以自己拿,上学时好买铅笔和橡皮。”父亲说,杨梅山刚承包到户时,一户人家每年的杨梅收入不到1000元。每年杨梅忙季,每户人家不但把树上的杨梅摘得干干净净,地上也全部捡拾清爽。有一年,父亲对我们说:“今年如果杨梅钿能卖到2000块以上,我们就买一台电视机!”这个愿望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实现了,那一年,我家花了700多元买了第一台电视机。父亲如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是一台上海牌黑白电视机。
父亲的话匣子打开了,还讲了很多关于杨梅的故事。“比这更早,也就是我们生产队时,杨梅都是靠水运往外卖。”父亲说,当年,当生产队长的他就经常开着机船,从横河镇龙南村柘岙的一条小河上把杨梅运往余姚,一箩筐一箩筐的杨梅在火车站接受验收。“甲级杨梅,也就是最好的杨梅8分钱一斤,通过验收就发往上海。”父亲说,如果通不过验收,那只能降等级,价格也变成4分钱一斤,运往余姚附近的加工厂晒制杨梅干。
“以前杨梅的包装和运输条件都没现在好,等到外地客人吃到杨梅,口感早已变了样。”父亲说,由于火车上箩筐层层堆叠,等杨梅运到上海时,倒出来大多粘成一坨坨,用水冲开后再卖出去让客人品尝。而现在,冷藏保鲜处理、真空包装,再加上快速的物流、空运,即便千里之外,外地客人依然能品尝到新鲜慈溪杨梅的幸福滋味。■全媒体记者 陈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