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双杰和他收藏的家谱。
“从小就喜欢线装古籍书,30年前,我跑遍慈溪的古玩市场买了不少线装书。直到在周巷古玩市场看到第一本家谱后,算是遇到了真爱。”说起1993年的那次淘宝经历,励双杰记忆犹新,眼中流露出喜悦。从此,他与家谱收藏结下难解之缘,一发不可收拾。
在慈溪,对于家谱这件事,大概没有人比励双杰更有话语权了。都说“盛世修家谱”,在他看来,慈溪人对家谱文化态度的改变,恰恰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印迹。
励双杰说,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家谱并不重视,市面上流通的也不多,在很多人看来,家谱甚至不算是收藏品。因此,每逢古玩集市都会到场的励双杰总有不少“捡漏”的机会。“年轻人不在乎,老年人觉得可以卖点钱。周巷古玩市场买的第一本家谱要价1000元,我出价500元,就立刻成交了。”就这样,励双杰陆陆续续收集了2万多册家谱,主要以慈溪地区为主,也有不少安徽、江西等全国各地的家谱。
“最近五六年里,慈溪慢慢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风气。”随着自己的收藏经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不少人也由此寻来,想要为家谱重修找寻一些线索和资料。励双杰明显地感到,家谱文化慢慢走向复苏。
修家谱是一种民间习俗,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也起到约束今人、激励后人、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城市里的宗族观念已经淡化,家谱的意义被削弱了不少。对于这两年修家谱成为一股社会风潮,励双杰瓣着指头娓娓道来:一方面是国家在倡导好的家风家训;另一方面家谱重修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以前大家没有这个财力和时间去做,现在条件好了,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重修家谱,家谱文化也成为了热门的研究内容。这些年,励双杰将自己的2万余册收藏利用起来,开始“摆谱”。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在《藏书报》开设专栏,和出版社合作出书。他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已出版了前四辑。“家谱是古代收藏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还原历史,上下追溯,对于我们人口史、社会史的研究都是非常好的史料。”励双杰说。
虽然在今天,修家谱的仪式性已经慢慢强于其应用性。但在当下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下,修家谱不仅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记录着慈溪家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点点滴滴。在家谱收藏的路上,励双杰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更收藏了一份日渐远逝的历史。■全媒体记者 葛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