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一位收藏家眼中的可喜变化
日渐远逝的家谱文化回来了
2018-07-16 11:35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励双杰和他收藏的家谱。

  “从小就喜欢线装古籍书,30年前,我跑遍慈溪的古玩市场买了不少线装书。直到在周巷古玩市场看到第一本家谱后,算是遇到了真爱。”说起1993年的那次淘宝经历,励双杰记忆犹新,眼中流露出喜悦。从此,他与家谱收藏结下难解之缘,一发不可收拾。

  在慈溪,对于家谱这件事,大概没有人比励双杰更有话语权了。都说“盛世修家谱”,在他看来,慈溪人对家谱文化态度的改变,恰恰反映出时代变迁的印迹。

  励双杰说,改革开放初期,大家对家谱并不重视,市面上流通的也不多,在很多人看来,家谱甚至不算是收藏品。因此,每逢古玩集市都会到场的励双杰总有不少“捡漏”的机会。“年轻人不在乎,老年人觉得可以卖点钱。周巷古玩市场买的第一本家谱要价1000元,我出价500元,就立刻成交了。”就这样,励双杰陆陆续续收集了2万多册家谱,主要以慈溪地区为主,也有不少安徽、江西等全国各地的家谱。

  “最近五六年里,慈溪慢慢出现了一股重修家谱的风气。”随着自己的收藏经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不少人也由此寻来,想要为家谱重修找寻一些线索和资料。励双杰明显地感到,家谱文化慢慢走向复苏。

  修家谱是一种民间习俗,既表达了对祖先的敬仰,也起到约束今人、激励后人、增强家族凝聚力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城市里的宗族观念已经淡化,家谱的意义被削弱了不少。对于这两年修家谱成为一股社会风潮,励双杰瓣着指头娓娓道来:一方面是国家在倡导好的家风家训;另一方面家谱重修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以前大家没有这个财力和时间去做,现在条件好了,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重修家谱,家谱文化也成为了热门的研究内容。这些年,励双杰将自己的2万余册收藏利用起来,开始“摆谱”。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在《藏书报》开设专栏,和出版社合作出书。他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的《思绥草堂藏稀见名人家谱汇刊》已出版了前四辑。“家谱是古代收藏中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内容,还原历史,上下追溯,对于我们人口史、社会史的研究都是非常好的史料。”励双杰说。

  虽然在今天,修家谱的仪式性已经慢慢强于其应用性。但在当下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下,修家谱不仅有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更记录着慈溪家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的点点滴滴。在家谱收藏的路上,励双杰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好,更收藏了一份日渐远逝的历史。■全媒体记者 葛雯莹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学习新语|逐梦体育强国
习近平心系体育事业发展
习近平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考文垂和终身...
文化“新三样”,有啥不一样
直通乌镇峰会丨川源乌镇面对面:AI,这...
乌镇脉动丨数字浪潮下,网络空间如何搭...
乌镇脉动丨AI与互联网的未来之问:技术...
22座城市共商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长三角...
人工智能时代,他们为何选择浙江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闭幕
近镜头|总书记情牵南粤大地
经纬线·从总书记考察的金柚,看特色农业...
和总书记面对面|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学习新语|逐梦体育强国
习近平心系体育事业发展
时政新闻眼丨“十五五”如何走在前、作...
说“闻”解字·从总书记关心的梅州金柚,...
时政现场说丨矢志共产宏图业 精神血脉代...
和总书记面对面|金柚子映照好日子
独家视频丨总书记关心的“土特产” 捧起...
近镜头|习近平总书记海南广东之行
中华体育精神宣传片 | 加油中国!
携手共赢进博会丨“朋友圈”持续扩容 浙...
直通乌镇峰会丨2025互联网发展蓝皮书发...
直通乌镇峰会 | 让AI无缝融入数字生活
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数智未来
乌镇的“老朋友们”都在想些啥?
刘捷在海宁调研时强调 全面增强自主创新...
习近平在广东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宣传贯...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开幕式9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