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三代人齐上手,捏出香甜糕团。
每天凌晨两三点,周巷镇大通西路上的一家店早已亮起了灯。万生糕点,取名为万生,既是祖辈的名字,更包含着“万物生长,生生不息”这样的希冀。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开始糕团生意的张家,将上百年家族的发展轨迹揉入面团之中,更用灵巧的双手让糕团在时代中传承着,发展着。
从生存到匠心 揉捏切刻中凝聚百年时光
凌晨两点多,张仁杰师傅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生炉子,打开铺子,烧起街头边的老灶,煮水。水烧开后,将前一天磨好的米粉和水搅拌在一起,捏成一个个面团上笼蒸熟备用。四五点,天微微亮时,这前期的准备工作才算完工。接下来的工作,就要靠张仁杰师傅和儿子张宗汉的手艺了。父子俩坐在桌子前,开始一天的工作,订单多时,父子俩得坐在桌前10多个小时,直到晚上八九点才收工。
印版、镊子、剪刀、老虎钳、滚杆、切刀,在工具和巧手的共同“比划”下,面团演化成元宝、花、寿桃、龙、凤和老寿星,从简到难,每个形状、每个棱角考量的都是手上的功夫。花是最简单的,也是基本功,不到1分钟就能搞定,而难度最大的老寿星则要花上3个多小时,手把手的塑造让它们脱离了机械的味道,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韵味。
这门手艺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传到张仁杰师傅手中已是第5代。今年63岁的张仁杰师傅也早就为这份手艺找到了传承人,儿子张宗汉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门手艺,如今已然成为了万生糕点店的“主心骨”。
张宗汉告诉记者,如果说祖父传承这门手艺,更多是为了生存,那么父亲张仁杰则是对手艺着了迷。性格有些内敛的张仁杰师傅总是安安静静琢磨着自己的手艺,沉迷于和米粉打交道的时光,有时候,仅仅是一个细节不对,张仁杰师傅会毫不犹豫把面团揉了重新再来。
张宗汉说,小时候还不懂事时,看着父亲辛苦劳作的他曾劝告父亲不要太认真,但是父亲总是严肃地告诉他,顾客既然信任他,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长大后,张宗汉才领悟了父亲当时的严肃,用于祭祀的面塑制品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祷,人们的信任也是手艺传承的重要支柱。
从传承到创新 搭载新时代的祝愿再前行
时代在变,但是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一直没有变。一个个香甜软糯的糕团、一个个制作精美的面塑,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现在,民间依旧流传着一套传统习俗,哪家盖房上梁或结婚过生日,摆上五牲来祭祖,寓意吉祥。而为了不杀生,人们用米粉制的面塑来代替。“五代元宝”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叠上五层,寓意五代繁荣。小孩子的剃头麦果,包含家人对孩子的期待和祝福,上千个香甜软糯的麦果分发到亲戚手中,更代表着家人将孩子出生的喜悦送给身边的人。
如今,这些祝愿不仅仅带有传统的味道,更携带着新时代的气息:原来的一对五代元宝只是五个大小不同的元宝简单叠加,如今元宝上方要有龙和凤,寓意龙凤呈祥;一对如意还要增加魁星点斗造型;祝寿贺礼,仅仅是寿桃显得有些单薄,再加上个老寿星更有彩头;分量十足、颜色红火的大龙虾,如今成为了热销作品……而这些都曾是顾客们给张仁杰师傅提出的新要求。
私人订制,这个词在张仁杰师傅接手这家糕团店不久后开始变得不再陌生。从早些年糕团卖得红火,到如今订制生意如火如荼,时代车轮也带着这家百年糕团店向着新时代的美好愿景前行。
提前半个月告诉张师傅订制的要求,由张师傅负责构思和实验,半个月后,顾客就能收到自己满意的作品。既要符合顾客的要求,还要有传统文化的内涵,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张仁杰师傅从来不会让顾客们失望。精益求精的自我要求,加上高超的手艺技巧,万生糕点的生意越发红火,除了周巷本地市民,其他镇甚至是外地的人们也赶来向张师傅订货。
顾客的需求不断革新,种类更多更新了,数量和个头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张仁杰师傅笑着说,这也依赖于物资丰富的当下。“早些年,我们想做,也没法一次性买这么多米、囤上这么多原材料,如今我们也有能力去做更多的糕团,接更多的订单了。”
这份看似简单,实则艰辛的手艺,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在继续做了。而张仁杰和他的家庭仍然坚守在案板前,起早摸黑,做着糕团,也传承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全媒体记者 叶吟泠 通讯员 戚晓颖 徐慧 实习生 胡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