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杰和家人。■摄影 全媒体记者 葛雯莹
三十年前,慈溪由县走向市;三十年后,敢闯敢拼的慈溪人走向富足和兴盛,在那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出版于1992年的《慈溪县志》成为了城市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家住桥头的余仁杰出生于1939年,今年已是80岁高龄,因为出众的文字功底,在1988年,他曾被选为《慈溪县志》的编辑之一。在这30年岁月变迁里,他的人生、他的家庭也随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变化,而作为慈溪撤县设市重要时刻的记录者、历史见证者,这份变化也有了比普通人更为特殊的意义。
因为出色的文字功底被选派编写县志
1959年,余仁杰曾在湖州地区当教师;1979年,回家乡工作;1988年,他开始负责《慈溪县志》的编辑工作,说起当时的经历,老人仍旧记忆犹新。“那时候我还在供销系统上班,是被借调到县地方志办公室的。”
1988年,县设市在全国很少,慈溪不光是宁波地区的先驱,更是全国范围内的先行者。“我在地方志办公室的材料中看到,中央批下来,整个浙江省只有慈溪、奉化两个市。”余仁杰老人说这话时,眼里流露出骄傲的神色。
然而编写县志可不只有骄傲,更有工作的繁琐和严苛。正因为其重要性,因此在步骤上更为繁杂,内容审核上也需要更为认真。
“我担任的是人口、姓氏及民情风俗两大类的责任编辑。”就拿人口而言,余仁杰需要从有关部门汇总相关的信息,进行细致的分类整理。“如1987年全县哪个姓最多、分布在哪里,当时可没有电脑什么的数据统计,因此,经常晚上还要熬夜工作,进行统计确认。”这样的工作,他整整做了4个年头。
30年来笔耕不辍并热心外联工作
1988年之所以被安排去编写县志,主要还是得益于他出色的写作能力。余仁杰说,“我第一次投稿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慈溪报创刊之初,那时我还是一名余姚中学的学生。”
自从那时开始,他就一直笔耕不辍,回到家乡工作后的余仁杰,每天除了上班就是从事业余写作,在当时中央各大报、全国各地的主要大报均有作品发表。他的文章还进入联合国机构的三大中文报,甚至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的报刊也均有刊登。每次一收到外币稿酬,余仁杰也不去兑换,而是收藏起来,现在已经累积了厚厚一叠。
因为年事已高,加上右眼失明,去年,他已经开始放弃写作。但是搁下笔的他并没有放下早就养成的读书读报习惯,每天就算是拿着放大镜也要看看报纸。
除了写作,余仁杰还非常热心民间外联工作。他告诉记者,美国青树基金会与湖州菱湖中学结亲家就是由他一手联络促成的,美国、马来西亚几位知名作家都曾多次来他家做客。“2001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举行国际昆曲纪念活动,我受邀参加;2008年5月,美国青树基金会在湖州举行信息技术与教育学术会议,参加者来自世界各地,我也受邀与会。”
儿孙满堂尽享颐养之福
1990年,余仁杰用多年积累下来的稿酬收入在老家桥头造了两间二层楼房,此后,房子又进行了翻新,成为了一栋考究的三层别墅。不仅装修摆设大气好看,三楼健身器材等也一应俱全。
与很多家庭不同的是,推开余仁杰家里的大门,一边是客厅,一边就是书房。也能看出在这个家庭中,对于阅读和学习的重视。今年80岁的余仁杰已经三代同堂了,子女有的做了教师,有的在医院做会计,孙子孙女辈里也都考上了不错的医科类大学,成绩优异,这也是他最欣慰的事。都说修身齐家,余仁杰老人的经历和子女的优秀,算是对其完美注解了。
谈起现在的生活,余仁杰表示非常满意。在他看来,慈溪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繁荣,跟30年前撤县设市的经历是分不开的。30年前由县到市的转变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变化,更是从一个“三农”社会走向社会全面发展的过程。“这几年我光是退休工资就从以前的1000元涨到了4000元,不论是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巨大变化,这要放在30年前,真是万万想不到的。”
现在他每天最惬意的事,就是和老伴坐在门口的茶几、桌椅上,出来晒晒太阳,读书看报浇花。■全媒体记者 葛雯莹 通讯员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