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90年代做农产品行销开始,新浦的罗国民、徐晓飞夫妻和农业已经打了20多年的交道。这几年,他们和新浦镇合作建造了一个葡萄主题公园,努力挖掘葡萄的附加值,服务于周边葡农。近日,记者来到了这个主题公园,听罗国民一家人说起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休闲采摘提升附加值
罗国民家的葡萄主题公园位于新浦镇八塘江和半掘浦江两江交汇处,附近是大片的葡萄园。正值葡萄上市旺季,一辆辆半挂冷藏车停在路边,等着将刚摘下的新鲜葡萄运出,弥漫着一股富足而紧张的气氛。
在葡萄主题公园里,罗国民两口子一边热情地招呼不时来访的客人,一边麻利地给客人自摘的葡萄修剪、称重、装箱。“我们自己种了300多亩的葡萄,现在没专门到外面跑销售,做做回头客的生意就够了。”徐晓飞说,客人自己采摘的葡萄占到销售的两成左右,走时一般都会带上几箱农场准备的葡萄,这种模式就能完成销售。
而之所以能够采取这种采摘销售模式,答案就藏在这个主题公园内。罗国民带着记者在公园里转了一圈。公园内辟有葡萄品种园、葡萄文化展示厅和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等设施及场所,还有带有休闲属性的烧烤区和垂钓区。在这里既能够了解新浦葡萄的种植历史,也能够在放有休闲座椅的葡萄大棚内享受休闲时光。
“一卖葡萄,二卖好时光。”罗国民说,葡萄上下市的时间和暑期吻合,可以说是典型的“暑期经济”。公园的文化展示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家乡的葡萄,葡萄大棚里放了滑梯、秋千,特别适合亲子休闲。让客人玩得开心、吃得痛快,还能有所收获,这就给单纯的采摘葡萄增加了新的附加值,销路自然就打开了。
跟随市场的脚步创新
和现今慈溪很多大农场主一样,罗国民夫妻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从事蔬果销售起家的。1993年,罗家大女儿出生。怀着为人父母的喜悦和压力,他们购买了第一辆货车,开始收购当地的蔬菜水果,运到杭州和宁波销售。
就这样,罗国民夫妇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但是,蔬果销售这一行并没有什么门槛,市场竞争逐渐变得激烈。中间还因杭州一家农产品加工厂拖欠货款,打了两三年的官司才拿回了一半的货款。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及蔬菜加工企业对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能获取利润的空间越来越小。
2000年之后,罗国民与其他同一批行销商响应本地一家农场龙头企业的建议,开始了农场创业。以“基地加农户”的模式,着力生产更高品质、更高价钱的蔬菜。一开始,他选择了观海卫镇的余家浦。3年后,他回到了老家新浦镇,开设了一家农场。后来的几年里,随着休闲观光农业的兴起,又逐渐增设了垂钓、烧烤等内容。
“水果是一种经济作物,也具备很强的地域性,算是一种升级吧。”罗国民回忆,回过头看,跟他同期创业的一批人,现在留下了一半,称得上是大浪淘沙。而剩下的这一半人,如桥头镇的郑涌森和掌起镇的叶善根等,都走过了类似的创业轨迹。“说到底,是市场一直推动着我们在不断地做出改变,跌跌撞撞地往前走。”罗国民不无感慨地说。
扎根农业不言悔
除了种植葡萄外,罗国民夫妻还在现代农业园内承租、转租了1000多亩土地,上半年种早稻,下半年种西兰花菜。“早稻有国家收购,西兰花特别适合我们这里的盐碱地,叶子紧实,也不愁销路。”罗国民介绍,对搞农场来说,规模越大,种植品种就越简单,这样比较好控制成本和品质。
投身农业20多年后,罗国民夫妻在几块农场的资金投入在1000万元左右。罗国民说,一步步踏踏实实走过来,脚下这方热土并未亏欠过他。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农场的经营越来越得心应手,日子过得紧张又满足。
这些年,罗国民家庭的农场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的不少支持。在葡萄园里,记者看到了不少高科技含量的设施设备。最新的是一个试点安装的物联网智能系统,可以自动化控制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在品种园内,种有36个葡萄品种,以筛选出最适合七塘后的碱性土地。此外,在有关部门的牵头下,农场和上海、宁波的大学积极合作,尽量用最新的科技来“武装”发展自己。
农业缺乏年轻血液进入,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女儿罗一帆辞去了外面的工作,在农场负责财务和网络营销。对此,罗一帆坦率地说,自己也不太懂葡萄种植,现在跟着父母一点点学,尽己所能减轻父母的负担。
去年,罗家的葡萄园网络销售仅两三万元。罗国民表示,葡萄网上销售其实不太有利。葡萄全国各地都有种植,本地葡萄也就3个月的档期,网络上暂时还显示不出农场的实力,自己要打造一个品牌很难。不过,这也是一个方向,家里会继续支持女儿走下去。“这不止是我们两口子的事业,也应该是孩子们的事业。”■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王纯纯 实习生 钱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