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高一家。
学校,与他的一辈子连在一起。从范市中学到龙山中学,今年84岁的孙庆高做了近半辈子的老师和校长。在这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中,他用双眼见证着学校的发展,也用双手为慈溪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出生北仑 一生扎根慈溪
孙庆高出生于北仑,1959年从绍兴师范学校毕业,来到逍林中学任教后,他便在慈溪扎下了根。
1972年,凭着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孙庆高调入范市中学任校长一职。虽然现在年纪已经比较大,但他的记性却相当不错,谈到之前在范市中学任教时的情形,仍记忆犹新。 “这里是一排向南二层楼的房子和一排向东的平屋,共计七间教室、一个教师办公室、一个小会堂、一个小操场。”孙庆高说,当时教室里只有课桌和长长的板凳,还是那种两人合坐的长板凳。房顶没有吊顶,露着一根根木头房梁,从房梁上吊下几盏电灯,但最为骄傲的还是当时就已经有了八人一组的实验器材。
而说起当时的教学情况,孙庆高也很是感慨。那时可没有现在的多媒体,老师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拿着课本,一边说一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写着、画着。每到要考试了,上课时都会带着一块铁板、一张蜡纸和一支带着针头的笔,在给学生布置完作业后就开始刻蜡纸,然后自己油印试卷或作业。
冥冥之中的缘分 和龙山中学共发展
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年份,也是孙庆高调到龙山中学担任校长的日子。那时候的龙山中学还在伏龙山脚下的虞洽卿故居,天叙堂用作学校的礼堂,边上有小卖部,再后面的二楼是教师办公室,最后一进是学生寝室,男女生宿舍中间隔着天桥。
孙庆高告诉记者,在当时的条件下,自种蔬菜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的空地养鸡、养鸭、养猪,用来改善学生伙食,这都是那时的常态。“那时的高中生活虽然与现在截然不同,但在昏暗的灯光下复习功课、校园菜地里劳作的身影都留在了老龙中,也留在了我深深的记忆里,一辈子不可磨灭,那是一代人青春的记忆。”那时固定每周三晚上为政治学习时间,周日是每周工作任务布置。于是,每周六休息时,孙庆高还需要骑着自行车到范市的家里,周日傍晚再骑车赶回学校参加工作会议,那样的生活持续了整整6年。
1984年至1993年,孙庆高调任龙山区教办工作。1993年11月,老龙山中学迁建新址,孙庆高又回到了位于范市的新建的龙山中学,继续着他与这所学校的不解之缘。
直到1995年,在做了两年的龙山中学校长后,孙庆高正式退休,阔别了自己工作了一辈子的教师岗位。
退而不休 继续发挥余热
做了40多年的老师,在工作上,孙庆高收获的是学校从小平房到拔地而起的大高楼的变化;在生活上,他也拥有了儿孙满堂的大家庭,子孙都已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发展。
退休后的孙庆高也没有闲着,继续在许多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刚退休时,他去厂里做了两年的管理;后来又到新街居委,义务兼了居委会委员,协助处理居委会日常事务,这一做又是10个年头……“都是义务帮忙的一份情谊罢了。年纪大了也闲不住,趁着自己身体还硬朗,就再多做些。”
随着年纪渐长,孙庆高的生活也变得更为简单:每天早上出去走一圈、遛一遛,再去菜场里买点菜,有空了就去邻居、朋友家坐坐聊聊天。孙庆高笑着说,现在遛弯时,村里、镇上的不少学生打个照面时还会亲切地称呼他一声“孙校长”。
2016年,龙山中学迁入位于慈东滨海新城的新校园,孙庆高曾前去参观。看到崭新的校舍,想起学校自1952年办校至今,60载的风风雨雨,他很是感慨。“校舍越来越大,设备越来越好,从龙山中学的变迁中,我看到了春风细雨滋润了这片沃土,也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无限生机,希望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圆一个个莘莘学子的梦。”■全媒体记者 葛雯莹 通讯员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