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孙迈华家庭合影。
自东汉开窑烧制瓷器起,上林湖畔的越窑历经风雨,不停歇地烧制了千年瓷器,直至南宋越窑关窑停烧,只留越窑遗址供人遥望千年前的越窑风光,在世间传唱青瓷美誉。在千年之后,他和被誉为“母亲瓷”的越窑青瓷结下了一段缘,他就是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越窑青瓷传承人孙迈华。
65岁的孙迈华,已在上林湖畔停留了18年,用漫漫时光细细打磨技艺,只为最大程度地烧制出千年前的越窑青瓷,让越窑青瓷与时代接轨。然而,复原、创新越窑青瓷技艺,非朝夕之功、非一人之力能够达成,如今坚守越窑青瓷已变成孙迈华一家人的使命,在上林湖畔淬炼越窑青瓷光彩。
龙泉瓷工远道而来 只为恢复越窑青瓷
虽然孙迈华2001年才从龙泉来到上林湖畔研究恢复越窑青瓷,但他制作瓷器的年头却远远不止18年。丽水龙泉,以青瓷、宝剑闻名,受当地文化影响,孙迈华18岁就开始在龙泉瓷厂当学徒,学习制瓷技艺,大半辈子都在与瓷器、青瓷打交道。
2001年,老孙在龙泉制瓷领域已有不俗的成绩,成为了青瓷行业协会会长。在参加第一届杭州西湖博览会时,好友提到的“上林湖越窑青瓷”让他萌发了到慈溪越窑遗址考研的想法。而当时,慈溪关于越窑青瓷文化的研究尚在准备阶段,在老孙调研结束回到龙泉后,我市力邀他参与恢复生产越窑青瓷。
越窑青瓷历史悠久,能在“母亲瓷”的起源地参与越窑青瓷的技艺复原、研究,对老孙有着莫大的吸引力。2001年8月18日,老孙力排众议,放弃在龙泉的事业,携家人与7个工人一起来到了慈溪,带着窑炉、辘轳车等各种生产工具。同年12月,老孙在匡堰上林湖畔创立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自此开始了研究、恢复越窑青瓷的漫漫长路。
然而老孙的这条路一开始走得并不顺利,由于龙泉瓷器的制作工艺、所用材料与越窑有着很大差别,而且越窑青瓷制造技艺毕竟已经失传千年了,老孙只能依靠现有的文字记载,查找各种历史资料研究越窑青瓷的形状、特征等。除了越窑青瓷研究面临种种困难,老孙一家也因离乡背井,生活上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地方,单出行就十分不方便。当时公司门前只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有一年半多的时间他们如果要外出办事,老孙一家只能步行至彭桥才有公交车可以代步。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窑青瓷的美在诗歌里被后人传唱,老孙当年的艰辛竟真让千年秘色瓷重现人间,一点一滴换来如今的成果。 2011年,历经十年磨炼,老孙成功仿制出与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一样器形的几十套瓷器,令世人瞩目。他为恢复越窑青瓷所做的努力也为更多人知晓,2013年被授予“中国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为让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用一句“不容易”来形容自己三次申报非遗的经历,幸而在2011年第3次申报时终于成功。
全家人携手 传承越窑青瓷
虽然孙迈华前几年因身体原因将公司的管理工作交给了儿子孙威与儿媳谭静,但对越窑青瓷的热爱,让他仍然放不下制瓷这门手艺,在休养期间仍时时关注着陶瓷行业的动态,到各地参与行业交流活动,翻阅青瓷资料,希冀在有生之年用文字记录下自己对越窑青瓷的研究与感悟。
自2013年接手公司管理以来,孙威对越窑青瓷研究从门外汉到艺术大师,他所付出的努力老孙都看在眼里。“非常放心,比我厉害”简单的八个字,涵盖了老孙对儿子承恢复越窑青瓷之志、守发展越窑青瓷之业的欣慰与自豪。
近年,公司在孙威手中,发展蒸蒸日上,在越窑青瓷基础上创新工艺,研发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褐彩,新厂房也在马不停蹄地建造中。虽然孙威如今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传承、发展越窑青瓷事业中,但大学毕业时他曾犹豫是否要子承父业,父亲一辈子坚守青瓷事业的热情,使他决定潜心跟随学习制作瓷器,从最简单的选泥、揉泥做起,一道一道工序学。2013年为让父亲无后顾之忧地接受治疗、休养身体,一直不愿接手公司的孙威担起了管理公司的重担,坚守着青瓷事业。
在坚守青瓷、传承青瓷的重担压在孙威身上时,妻子谭静的陪伴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在家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儿女公婆,在公司她帮衬管理、开拓业务。作为一个川妹子,谭静因爱情来到慈溪,从未学过制作青瓷的她在公公指导下学会了制瓷,毫无经验的她靠自己努力向外界宣传越窑青瓷。6年前,谭静的父母为照顾孙辈也来到慈溪,在克服生活不适的同时,将老孙家对越窑青瓷事业的坚守看在眼中,也因此发挥余热,成为了向游客宣传越窑青瓷文化的金牌讲解员。
两个家庭,因越窑青瓷从龙泉、四川聚集到上林湖畔,见证越窑青瓷在这青瓷之乡重现翠色。■全媒体见习记者 陆铭铭 通讯员 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