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维强一家。 ■摄影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提起逍林镇林西村的黄维强和高兰平夫妇,村里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声“好思想”。这一对看似平凡的夫妻有着一个伟大的约定:两人相约,去世后将自己的遗体(器官)捐献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3年前,高兰平因病去世,家属依照她的遗嘱,成功捐献了一对眼角膜。
昨日,记者再次来到这户“平凡的”老党员家庭,丈夫黄维强表示,自己会坚守与妻子的约定。
身患重病 夫妻相约登记遗体捐献
在2012年7月之前,黄维强一家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家中经营着小本生意,多年来,夫妻俩乐于助人,谁家有需要都会伸手帮一把,尤其是妻子高兰平,是个热心肠的人,她不仅是一名无偿献血者,还经常为村里不少年纪大的人免费理发,从不推托,是村里有名的热心肠。
然而,一场疾病打破了这个家庭的安稳生活,妻子高兰平被查出患有肺部肿瘤,丈夫黄维强放弃了生意。带着妻子四处就医。治疗期间的每一次化疗,都让高兰平倍感痛苦。也正是在这期间,她逐渐萌发了捐献遗体的想法。
“生病这么的痛苦,我是不是能为别人的病痛做点什么。”她这么想着,也这么做了,高兰平告诉丈夫,自己想捐献遗体,给社会做贡献。 “如果你要捐献器官,那我就陪着你一起捐;如果你要捐献遗体,我也和你一起捐献遗体!”深爱着妻子的黄维强答应了,他是一名老党员,没有宗教信仰,他相信的只有共产党,“我感觉她说得很对,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靠着医保我们才坚持到现在,实事求是地说也没什么东西可以回报社会,这样也算尽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这个想法在夫妻俩的心头留了3年,直到2015年,回慈溪治疗后,夫妻俩在一名医生的指引下,联系上了市红十字会。因为担心家里人反对,黄维强夫妻俩偷偷填写了遗体(器官)捐献登记表,等到办理好相关手续才告知了家里人。
一开始,家里人接受不了,甚至有些难过,尤其是儿子黄凯。这些年来,他一直对母亲的病情很是担忧,但父母从小教导他,要“乐于助人,吃亏是福”,只要自己有能力,就要帮一把。最终在夫妻俩的劝说下,家里人慢慢被说服了,遗体(器官)捐献也不再是这个家庭不能说的事情。
遵守与她的约定 用生命的余辉点亮别人
3个月后,52岁的高兰平离开了人世,随后,黄维强忍着悲痛遵照妻子的遗愿拨通了宁波眼科医院的电话,将妻子的眼角膜捐献了出去。“老婆生病时吃了不少苦,她希望医生们能利用她的遗体,研究出更多的方法治疗疾病,让其他的病友少吃些苦。”黄维强说,自己也上网查过,通常情况下,捐献一具完整的遗体,通过组织、器官移植,可以救治上百名患者;捐献一对眼角膜,可以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如果能帮到别人,她一定会很高兴。”
一眨眼,三年过去了。如今,黄维强在家附近的一家银行工作,是单位公认的好脾气,不仅从不与人吵嘴,还会帮着出黑板报、修打印机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脾气还是我老婆好,她手也巧,以前开店时,就经常免费帮人绣花,连线钱都不收。人家跟她说话,她都笑眯眯的。”尽管妻子已经离世3年了,但妻子的音容笑貌仍清晰地印在黄维强脑中,他说自己年轻时爱打抱不平,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会上前出头,但自从妻子生病后,为了怕她担心,黄维强就改了脾气,成了“好好先生”。
其实,妻子去世后,黄维强就有些胸闷的症状,但因为悲痛被忽略了,今年体检时被确诊为冠心病。“医生说我有先天性的心血管畸形,血管本就比一般人窄,所以这病挺危险的,容易发生猝死。”黄维强说,自己也会坚守与妻子的约定,万一发生意外,他希望能成功捐献遗体(器官)。
人生不过百年,黄维强和高兰平夫妻却双双选择用生命最后的余辉照亮别人,这个决定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非常难得。它是一项壮举,也是一份大爱。■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