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是一座大爱之城。多年来,在艰辛创业、追求财富的同时,慈溪的公益慈善事业也在不断发展。成规模、组织化的公益慈善事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在困境中得以受惠。
孙利英家庭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走出慈溪做水产生意,不仅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了一番事业,还以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好人好事”。近日,记者来到了位于新浦浦沿村的孙利英家中,听他们讲述了自己拼搏创业与投身公益的故事。
在外打拼曾受人恩惠
孙利英和丈夫岑孟君在上世纪80年代结婚时,小家庭背上数万元的债务。为此,孙利英辞去了在纺织厂的工作,跟着丈夫一起来到了杭州临平做水产生意。和很多外出打拼的家庭一样,出门在外诸多不便。两口子向记者回忆起早年的创业经历时,带着一股挥之不去的苦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夫妻俩早早从余姚码头采购一些本地的蛏子、带鱼等小海鲜,然后搭顺风车运到杭州,夫妻俩一人坚守一个菜场。岑孟君提到,1989年的一天清晨,当时妻子有孕在身,两口子好不容易搭上一辆去杭州的货车。但司机嫌海鲜味大,怎么也不同意让妻子坐在前排。无奈之下,夫妻俩只能下车抱头痛哭。
平时在菜场卖菜也并不安生,本地摊贩经常会无理讨要冰块或包装袋。1990年,儿子岑凯益出生。两口子忙于生意,经常无力顾及儿子。所幸这时一位住在附近的名叫张玉英的老人,主动提出帮他们照顾儿子。对于陌生人的善意,小两口也走过了从怀疑到信任的历程,是大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儿子小时候调皮,有一次被开水严重烫伤,夫妻俩当时手上没有余钱送儿子住院,岑孟君急得用头撞墙。是当时的邻居你五元我十元地凑齐医药费,把儿子送进了医院。儿子长大一点在老家念了书,有一次晚上突然生病,也是家乡的邻居亲人凑齐了医药费,连夜送到医院才转危为安。
力所能及帮助身边人
经历过艰苦的生活,也曾得到他人的无私帮助,孙利英和丈夫岑孟君总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他人,对待生活。给陷入难关的人提供一点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1997年,孙利英发现了一位晕倒在自家工厂外的安徽籍老人,问清缘由后把老人接到家中,这一照料就是三年,直到老人去世。
当年临近春节,孙利英和丈夫还带着各种吃穿用品走进了新浦镇敬老院,去看望慰问那里的孤寡老人。这一善行持续了近二十年,为老人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温暖。除了老人,孩子也是孙利英重点关照的对象。2004年,孙利英第一次踏入市社会福利院,从此再没中断,至今已连续14年捐助福利院的孩子们。
慢慢地,孙利英的公益之路走得越来越远。这些年来,她为江西广丰县吴村镇的孩子带去物资的同时,还通过村委会和当地学校结成对子,已资助10多位孩子完成大学学业。通过生意上的客户介绍,为李亚鹏和王菲夫妻俩创立的“嫣然基金会”捐款。将自家工厂的布料无偿提供给北京服装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的贫困学生做毕业设计……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夫妻俩在自己投身公益的同时,一对儿女是最好的帮手。女儿刚上初三,却已是市福利院的“常客”,经常组织身边的同学去做志愿者。“我希望他们明白一点,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到了自己。”孙利英说,人生有起有落,陌生人的善意也许不需要去依赖,却是最能慰藉心灵的美好回忆。
新时代公益路更广
这些年,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在这个时代做善事,孙利英两口子的感觉是志同道合的人更多了,互联网汇集了更多陌生人的爱心与决心。一些过去一个家庭无力做到的事,现在可以通过“团队”的力量来协同完成。
这些年,通过腾讯公益、水滴筹等互联网平台进行各类帮扶活动,或是认领其它公益网站上的微心愿,孙利英家庭的慈善投入逐渐赶超了其它方式。新浦去年3月成立了海韵公益团队,组织发起了多项志愿活动,孙利英家庭只要人在慈溪,都会去积极参加。
过去,浦沿村的日间照料中心设施不够。孙利英没少操心,电视机坏了、地面没及时浇筑,她看到就默默地弄好。直到最近,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跟她讲,现在关心老人的人多了,不需要再来麻烦她了。她说,这是她这段时间听到过的最好消息,私下里开心了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做的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爱的海洋。”孙利英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坚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既是这家人的生活体验,也是一贯以来的坚持。■全媒体记者 杨贯 实习生 钱伟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