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于1989年。
“这张照片是1989年拍的,当时是在家里用水粉颜料画两个穿牛仔装的时尚青年。那年头,年轻人当中正在流行长头发、牛仔装,而且自己还觉得画得不错,有点小得意,所以就‘立此存照’了。”
提供这张老照片的人叫孙国方,现在是一位美术老师,也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和省水彩画家协会会员,近年有《哥们》《生活小调》《say something》《小镇来客》等多幅作品受邀参加省级及以上油画、水彩画作品展,有的作品还被国内外艺术爱好者收藏。
走进孙国方的画室,从桌椅板凳到窗台墙面布置,都散逸出一种古典的味道,最醒目的便是随处可见的画框和大大小小已完成或未完成的油画、水彩画作品,以及五颜六色的颜料、画笔。孙国方说,他很喜欢和朋友们在这个小小的画室里交流艺术、畅谈古今。就在前些天,一位意大利朋友来到他的画室,交流之余还带走了他的几幅作品。
“从小就喜欢画画,只是没想到能一直坚持下来。”孙国方让记者看了他的很多老照片,多数都与画画有关。他说,自己的孩提时代住在崇寿农村,“那时候,学画画的人远没有现在多,特别在农村更是少之又少,所以,那时的我算是‘另类’。”孙国方回忆,自己开始学画画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那时家里有一张外婆的画像,是我父亲用碳精粉画的,用九宫格放大,画像很逼真,我每天都会盯着看。”当时,家里还有一些父亲读师范时的绘画作业,他也时常拿出来看。“尤其是一张父亲当着我面画出来的雄狮图,现在回想起来那还是一幅很不错的作品。那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父亲画画的全过程,对他有一种由衷的崇拜,从此就迷上画画。”
迷上画画的孙国方不但崇拜父亲,而且对能画上几笔的人都很是敬仰,总想与他们“粘”在一起。一来二去,当老师的父母看出了他想当画家的“小心思”,认为“孺子可教”,但当时并不像现在这样到处都有艺术兴趣班或培训学校,于是只好在他7岁那年想办法联系了隔壁大队一位画得很不错的知青为他启蒙。
“每个周末去知青老师那里学画,风雨无阻。记得特喜欢老师家里挂着的一对老虎,每次去都要仔细地看,回家后硬是凭记忆把它画了出来。”孙国方“得瑟”地说,周围邻居很喜欢他画的这对老虎,自己是画了一遍又一遍,送了一对又一对。“这样画了大概三四年,我便成了公社里小有名气的小画家了,哈哈。”
有一天,一位中学美术女老师看到他的画,不相信当时农村里有画得这样好的孩子,要他当场画出来。“我有一点点紧张,画出来的老虎也不是最好的,但这位老师很满意,说要收我为徒。”孙国方说,这位女老师叫胡荷清,就这样,他跟着胡老师学到了小学毕业,收获良多。上初中后,他们家已搬回城里,学习、生活环境也大为改善,于是又跟着吴炳夏老师学中国画、素描和书法,而且吴老师总会找机会让他参加文化馆、工人俱乐部组织的美术短训班。高一的时候,孙国方听说浙美附中在招新生,于是跃跃欲试报了名,但竞争对手们大多来自全国各大城市,“一看那架式、装备,就把我给唬住了,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也就在那时,我才意识到山外有山。”
虽然没能走进浙美附中,但有着梦想的孙国方并没有就此止步,通过努力,高三时他提前半年进了宁波师范学院美术专业的春季班。“大学时我们的老师大多来自浙江美院,如刘文选、周东昭、沈元发、吴德隆、安滨、徐君萱、朱伯雄、杜曼华,还有中央美院的戴泽教授等极具声望的艺术家。所以我觉得自己这一生还是很幸运,这张老照片就是大学刚毕业时拍的。”两年后,孙国方理所当然做了个美术老师。
“几十年来,画画成了我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方式,还因此结识许多志趣相投的朋友。生活中不只有锅碗瓢盆,还有画和远方。”孙国方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教近30年的孙国方亲眼看到身边学习画画喜欢画画的孩子、成人甚至老年人越来越多,美术培训学校遍地开花,画画几乎已成为现在孩子的一项必学才艺。当谈到眼下的学画热潮时,作为“美术人”的孙国方感触颇多,他切身感受到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提高后,更加渴望对艺术品位和精神的追求,“特别是成人学画热,应该是当年有对画画的热爱而没有条件,毕竟那时学艺术是‘奢侈品’,如今想学艺术很方便,这算是圆梦也是追梦吧。”■全媒体记者 赵思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