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着个箱子,拿着个小板凳,城市的小巷,村庄的集散地,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坐下来,小锣敲一敲,不消几分钟,身边就围满观看捏面人的孩子和大人。前晚做好的面人一个个被认购,手中的活也不能停,一天下来,箱子里的面团总能物尽其用。14岁的黄庆校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捏面人技艺,便跟着父亲走街串巷,从父亲的助手到一个人独当一面,50多年里,面人的缤纷世界在他手中诞生,而他也和其他面人制作者一样,游走四方,领略着缤纷世界。
黄庆校住在逍林镇桥一村,附近的村民都知道他是制作面人的一把好手。从父亲手中传承过捏面人技艺后,他的一生便和这份手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父亲没有师傅,是自己琢磨的这份手艺,小时候我在一旁看着,慢慢也能跟着做起来。”黄庆校告诉记者,捏面人的要领有很多,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配色得当;二是捏、挑、贴、掀、捻、刮、压、按等手法必须熟练。面人的身体、手臂、头部,身体的几个部分必须黏合得分毫不差,考的就是手艺人的手艺。虽然会有一批成品插于摊头供人挑选,但有的顾客会专门点一个人物,让手艺人当场捏出来,在短时间内做出让顾客满意的作品,面人制作者的临场发挥能力也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捏面人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黄庆校捏制的人物众多,唐僧师徒们、八仙过海等。这些人物虽然只是几寸高,但个个小巧玲珑,栩栩如生。“孙悟空、猪八戒是最好捏的,也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像关云长、赵子龙、姜太公这些,就比较困难了。你看啊,关云得是红脸的吧,还要有一把大刀,我捏赵子龙的时候,还时常会设计抱着刘阿斗。这些人物就会比较费时间。”黄庆校笑着说,他所塑造的面人形象大多都是通过听书、戏剧,并结合自己的想象设计出来的。“我捏出来的,大家都说像。”说起这个,70岁的黄庆校露出了骄傲的神情,而正是手艺人们的即兴创作,使得面人的形象也多姿多彩起来,少有雷同。
“每年的农闲时间,父亲就会挑着担子出门,我14岁就跟着父亲一起上路了。”黄庆校笑着回忆起幼年和父亲上街的时光。早年的面人制作者,都是游走各地,他们挑着担走村串户,在一处闹市或一个村坊停下后,现场制作。黄庆校和他的父亲也不例外,宁波、杭州、绍兴、上海……小时候黄庆校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走过不少城市,哪些地方卖得好,哪些地方卖得不好,他都心中有数。“那时候,我们会带上三四十斤的面粉,挑着担,坐着火车去。到一个城市找个落脚地,做好准备工作,第二天便背着箱子开始走街串巷。如果遇到下雨天,就在旅馆里做一做准备工作。”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每当父亲离开板凳,他总会接替父亲的位置,继续捏着面人,做出来的面人也能得到顾客的认可。
和父亲一起出去几年后,年纪稍长的黄庆校便开始学着一个人出行。一个人“闯”江湖没有那么容易,但是他从没有想过放弃。“那时候这是一笔很大的进项,忙的时候一天可以赚30元,出去一个月,回来就可以过个好年了。”黄庆校告诉记者,那时候他独自出门,家里就全靠妻子一人管家,后来慢慢的,面人生意不好做了,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他便不再外出。
“现在就在家里做做祭祀用的面点,老伴也喜欢干这个,就给我打打下手。如果村里、镇里有什么活动,我就去捏捏面人,让大家感受下小时候的乐趣。”黄庆校告诉记者,他的手艺有了不少接班人,徒弟们也都有了各自研究的方向,面人制作人手中的缤纷世界还在继续。■全媒体记者 叶吟泠 通讯员 孙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