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20岁的张秀华入读宁波卫生学校护士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市人民医院工作,做了一名护士;2018年9月,60岁的她刚刚办理了退休手续。回望40年从医路,张秀华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 “这四十年,我目睹着医院的成长和变化,见证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变迁。”
在张秀华的记忆当中,有几组数据她记得特别清楚: “1977年参加高考,从学校毕业就到医院实习、工作。1980年,医院仅有两幢小楼,内、外、妇产三个病区,200张床位,200余名医护人员;1988年慈溪撤县设市,医院迁址,更名为慈溪市人民医院;2004年,医院整体搬迁至南二环路,成为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医院规模日益壮大,床位1124张,1800名职工,年承担近200万人次的病人,为市民带去健康。”
工作中的张秀华,勤勤恳恳,爱岗奉献。 1984年炎夏,蚊虫肆虐,流行性乙型脑炎高发,危重病人多,这给医护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自我防护,护士们大热天也必须穿长衣长裤,闷热不说,作为副护士长的张秀华还带头加班加点,可她全然忘了自己原本就有贫血,并且正怀着六个月的身孕。一周连续工作后她累瘫倒了,可稍作休整,重新又回到了岗位……
1995年,因为业务出色,张秀华被提拔为医院护理部主任。90年代,正是国家大兴卫生改革之时。张秀华深知,医院要发展前进,护理部的工作制度、各类操作规范必须严严实实做好:她主张完善各项制度,制订相关标准及操作规范;合理流程,让护士有更多时间直接服务病人;在市卫生局的支持下,护理部牵头组建慈溪市质量控制中心,走在宁波前头。
2003年,“非典”来袭,一时人心惶惶。那时张秀华是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身居领导层,这一场战役的责任就如同千金重石一般压到张秀华肩上。
在SARS面前,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但张秀华知道,作为“领队”,自己不能露怯。 “一旦发现病员,必须严密防护,必须确保医务人员安全,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倒。”这是张秀华心里暗暗告诉自己的一句话。
在那一个多月的特殊时期,张秀华就住在医院,每天带领护理部同事们到门诊病房,自己扮演“病人”走流程,哪怕是大小便样本的转送,她都要一一体验。每个环节考究再考究,隔离措施改进再改进,完善再完善。“SARS来势汹汹,其实说实话,当时我们心里也都没有底。因为我们知道,哪怕是有一个漏洞,那都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张秀华说着红了眼眶,“幸好,当时我父亲和家里人全力支持,让我挺了过来,让我们战胜非典。”
走过40年从医路,张秀华也记不清自己参与救治过多少病患,她曾获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当选过市人大代表、省党代会代表。如今,张秀华的女儿,今年35岁的史敏佳也成长为一名医生,她说:“从小看着妈妈辛苦工作,我也希望自己能跟妈妈一样,做一名优秀的医者。”■全媒体记者 冯茜 通讯员 鲁银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