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面对面 | 民e通 | 慈溪文化 | 慈溪概览 | 慈溪政务 | 文明慈溪 | 分类信息 | 最多跑一次 | 携手黔行 |
责任编辑:范田圆 胡兴家
报料热线:63012345
cxnews@yeah.net
首页 | 慈溪新闻 | 民e通 | 桥城独家 | 镇街部门 | 外媒聚焦 | 专题 | 桥城评论 | 微播报 | | 财经要闻 | 社会生活 | 桥城视频
数字电子报:
慈溪日报 | 宁波日报 | 宁波晚报 | 东南商报 | 现代金报 | 都市快报
您当前的位置 : 慈溪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慈溪新闻

忆当年 看今朝 百名农场人共叙友情
2018-12-05 11:28   稿源:慈溪新闻网-慈溪日报
图为大家纷纷跟104岁的老寿星应姬窕合影留念。

  上周周六,有一群人从各地赶来齐聚在龙山小施山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回家”看看,因当天的“慈溪第二农场怀旧故乡”活动而终于梦想成真。

  位于小施山村的慈溪第二农场曾是他们共同的家,当年他们在农场生产、生活,但又因转岗退休、求学工作而陆续离开农场这片故土,在有生之年重回故土、再见当年家人成了农场人的共同期盼。

  这场回乡怀旧之行从发起策划到成行举办,仅耗时短短半个月,当天有150多位农场人及后辈先后从宁波、杭州、上海等地赶来,上至104岁、下至6岁,有的甚至已三十余年未见,他们从“欢迎回家”的气拱门下走进家门,在农场里外四处寻找当年的痕迹,用相片将时间定格,在杯盏碰撞间说说当年、聊聊现在,共叙同事情、邻里情、同学情!

  “我们以场为家,农场就是我们的家”

  说起慈溪第二农场,它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而且发展曲折,期间它还曾多次搬迁。1952年,镇海县龙山农场在龙山区雁门乡东门外村成立,这也正是市第二农场的前身,成立后又先后两次搬迁场址、更换场名,直至1954年9月并入慈溪县,场地迁至小施山村,年底更名为地方国营慈溪县第二农场。

  成立至今,第二农场已走过60多个年头,从无到有,从有到兴盛,第二农场见证了一代代农场人的汗水与青春,他们白天埋首在田间只为提高种植产量,夜间往返山间一砖一瓦建起房屋。从成立初期仅十余名职工,发展至繁盛时期在职职工一度超过380多人,包括职工家属约有600多人,农场成了他们共同工作生活的家。

  在建设第二农场时,农场人也碰到过困难,但他们相互依靠,不计较个人得失,共同为家园出力。1954年,农场搬迁至小施山村时,曾经遇到资金困难,一位来自范市的职工卖掉他家的房屋筹措农场建设资金。老一代农场人杨永年告诉记者,当年因条件艰苦,起初他们都居住在草棚里,后来为了改善条件,他们早上6点出门干活,下午6点回家,晚饭后去附近的山上搬砖,自己出力造房子。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农场规模逐渐扩大,陆续新建了纺织厂、塑料厂、酒厂等,还出资创办了托儿所幼儿班、职工子弟学校、棉花技术学校。在场不少老一辈农场人告诉记者,当年他们“以场为家”,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建设农场这个大家庭之中,“当年第一任场长方场长常说要以场为家,农场就是我们的家,日后也希望一代代农场人能牢记这句话。”

  培育慈棉1号曾获周总理签名奖状

  虽然农场发展期间曾遇到过不少困难挫折,但农场人提起曾经时,谈得更多的是他们当初所共同见证的农场重要时刻,话语间脸上无一不带着骄傲。

  “1955年,我们农场的棉花亩产量实现了全县第一个超百斤。”据老一辈农场人叶天飞说,当时全国棉花亩产量普遍仅有二三十斤,第二农场种植的棉花迎来大丰收,但他们没有满足于此,而是继续研究棉花品种,“1958年农场的棉花亩产量再一次刷新了记录,实现了全县第一个超双百斤。”

  1958年对第二农场来说,是个特别的一年,除了棉花产量创超双百斤记录,农场代表到北京参加农业大会时还收到了一张国务院奖状,上面写有“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并有周恩来总理的亲笔签名(如图)。时隔多年,1953年到农场参加工作的王裕根对当时获奖的情景记忆犹深,“当时慈溪县是全国棉花生产冠军,而我们农场是冠军中的冠军,这才有了这张意义深刻的奖状。”

  “‘慈棉1号’是我们农场培育出来的,这个不知道吧。”曾任农场副书记、书记10多年的陈焕根介绍说,棉花是第二农场的主要种植物,春夏时近千亩地都用来种棉花,当时为了提高产量,他们测量研究棉花的重量、丝长等,又进行小组评比只为选出优质棉花品种,花了三年多才培育出了“慈棉1号”,“因为品质好、产量高,后来‘慈棉1号’被推广到了全国。”

  老照片勾起回忆既感恩也唏嘘

  当年,第二农场的职工多数不是本地人,有因历史原因到农场参加劳动改造的,有因上山下乡运动作为知青来到农场的。随着时代变迁,多数农场人又陆续离开了龙山,分散在各地生活。歌词中唱到“常回家看看”,但农场人回家的脚步被日常生活、工作、家庭羁绊,此次怀旧故乡活动,让他们一别经年有机会再回故土、再见故人,不免热泪盈眶、感慨良多。

  在离开故土的岁月里,能有张记录当年的照片一同远行,对有些农场人来说是一件幸事,当天农场展出的一些老照片勾起了大家的回忆。1983年,当时13岁的宋力川曾跟3个儿时好友在农场的一楼房前拍摄了一张照片,在黑白相片里他们四人笑容灿烂,或站或蹲(如图)。对着老照片,他讲起了背后的故事,当时他们在院子里玩耍,恰好遇到带着相机经过的职工,“我们也是随口问了一声能不能拍张照片,没想到真的给我们拍了,今天有些遗憾,有个朋友有事没有回来,不然还能再重现当年场景,再拍一张重逢后的照片。”

  “我们这一辈都有故乡情结,这才想在生养我们的故土来一场怀旧故乡行,也向老一辈表示感恩。”宁波知青的第二代刘维奇是此次活动发起人之一,他说半个月前无意间与朋友提到在农场生活的往事,随后萌生了组织当年职工子弟学校的同学回农场寻找回忆的念头,没想到在联系同学过程中,中老年的家长也有意愿参加、热情参与,“活动规模变得这么大,我们也是没想到的,也希望借这次活动学习老一辈团结奋斗的精神,延续当年的情谊。”

  随着时代变迁,第二农场已不再繁盛,对比当年与现今,农场人不免都有些唏嘘,第二批到农场工作的知青杨永年说出了担忧,也道出了不少年长的老人参加活动的初衷,“现在农场还剩10多个在职职工,而他们之中年纪最轻的也有50多岁了,说不定若干年后农场会被关闭,我们也再难回家了。”

  说不尽的当年事,道不完的农场情,只愿日后回首,回忆常青,家人仍在,此情长久。■全媒体记者 陆铭铭 通讯员 陆燕萍

   责任编辑房蓉蓉 
  [打印该文] [关闭窗口]
24小时最新新闻
五集政论片《解码长三角》第三集《扬帆...
习近平晤朔尔茨 钓鱼台漫步和意悠长
行政处罚三年分期罚款终还清
看图学习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 全面...
习语|“锻造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
明纪守规|总书记要求时刻绷紧这根“弦”
科普“爱鸟护鸟”
感冒一周后突然胸闷 宁波女子被紧急送入...
安理会将于4月18日下午就巴勒斯坦入联进...
番茄炒蛋怎么能加蒜?这本“食堂建议本...
复旦大学:在校内有这些行为或被劝离 并...
操控大量手机虚增直播间人气 浙江首批“...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守好刑事执行“最后一...
慈溪半程马拉松医疗保障超同级别赛事
打出廉政“组合拳” 匡堰强化村级小微权...
“文明新风”吹遍课堂内外
市政协主席会议专题视察水资源保障情况
逍林市场经营主体突破一万户 服务业成为...
我市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实现“开门红”
广交会上新记:新智造引领新风潮
中国蓝观察 | 义乌好货“出征”巴黎奥运!
抢抓“低空经济”,浙江成绩如何?
创历史同期新高 一季度浙江货物贸易进出...
易炼红调研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中医药大学
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支持建设浙江外国...
时习之丨携手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
五集政论片《解码长三角》第二集《协同...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 | 交通强国
镜观·回响丨从“一块屏”看长三角加强城...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中国经济向“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中共慈溪市委宣传部 承办:慈溪市融媒体中心 新闻总站:中国宁波网
浙ICP备06028381号-1 Copyright(C) 2005-2024 www.CX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