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明
这些天,要问什么话题最热且持续不退,估计南阳“水氢发动机”的新闻居第一。笔者关注的是:如果“水氢发动机”最终真的被定性为“忽悠”,是骗取补助非法获利的“道具”,那位“verygood”书记会受到怎样的处理?
“水氢发动机”到底靠谱吗?相信读了众多评论自有判断,毕竟“水氢”的科学原理并不深奥,从技术上来讲并没有多大的异议。最关键的是,这项技术最终能否得到推广应用?这个项目到底能否转化为产业优势?结果恐怕并不像庞某人讲的那样神奇。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趣闻”?在铺天盖地的分析评论中,笔者比较认同“招商饥渴症”和“政绩冲动论”:面对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压力,某些地方的党政官员疏于科学论证,不想听或者听不进相关专家的反对意见,有意或无意地被“伪科学”“伪创新”项目利用,为他们创造“见证奇迹”的好机会。
应该说,改革创新不可能事事顺利,领导干部决策出现失误无法完全避免,实施容错机制也非常必要和重要。但笔者最不希望看到这样一个结果:受骗上当的地方政府自认倒霉,相关官员拿着容错赦免的牌子,任意逃脱自身必须承担的责任,把好好的容错机制用偏、用歪。
时下,像“水氢发动机”这样的项目不是个例,各地因项目引进上当受骗的案例也不是个别。如果仔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都与决策中的随意“拍脑袋”有关。如果事先能严谨地征询行业专家的多方意见,如果能够广纳意见严格走好决策程序,如果不求短期显绩而追求长效潜绩,类似的“傻事”就不会轻易做成。
地方引进“烂尾”项目受骗上当,有的是一些官员“真傻”缺乏科学判断所致,有的是官员“装傻”换取虚假政绩所需。而不管是真傻还是装傻,对“傻官”绝不能宽容。我们可以容错但不能容傻,把明显违背常识的项目当宝贝引进,这样的“傻官”不狠狠追责能让人心服吗?
容错不容“傻”,就是为了让“傻官”无处容身,让那些投机取巧者得不偿失,更是为了杜绝忽悠式傻事再度上演,确保地方经济始终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