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新浦镇下洋浦村是个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海边小村,过去村民基本靠出海捕鱼为生,改革开放40多年沧桑巨变,如今,这个村通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亿元,迈入了宁波市全面小康村行列。
下洋浦村,因一条南北走向的洋浦江穿越而得名,穿村段长1200米,还有与之交错的七塘江穿村段长420米。如今,更因村内两条河“清澈见底,净如山泉”而远近扬名。
如今誉为的“大水缸”曾被戏称为“垃圾箱”:“当时,河道就像垃圾箱,村民废塑料袋、破椅子、废弃丝瓜络什么的都往河里扔。” 1998年3月,时任村党支部书记楼国相和村民委员会主任胡尧芳及村干部一班人,发动48位厂长经理带头捐款28万元治理河道,村民们也自觉参加义务劳动,捞垃圾,清淤泥,砌石坎。
治理成果来之不易,需要着力培养卫生整洁的好习惯,巩固长效机制。2004年庭院整治时,聚焦村“母亲河”重点,村妇女组织号召全村妇女树立“把洋浦江当成自家的淘米洗衣的大水缸”的共识,并推行垃圾袋装化保洁机制,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不断养成。
“基本没有发现村民故意丢到河里的垃圾,只有当风很大时偶尔有家庭的废塑料袋、泡沫等吹进河里。”2011年来一直担任专业保洁员的杨永岳最有发言权。他临七塘江而住,每天早上6点、下午4点巡查河道。该村自2012年实行河长制,由村民委员会主任、保洁员等3人组成,使河道保洁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因势利导规范丝瓜络浸洗源头管理,推广封闭式水循环处理系统,通过污水就地消纳、返田或外运等模式,规范丝瓜浸洗行为,有效减少周边水域污染。
清清母亲河,哺育生态村。宁波市生态村、水环境先进村、生态村等美誉名至实归,花落下洋浦村。如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下洋浦村党总支书记冯先焕接受采访时表示,要统筹谋划,把母亲河的生态优势与临杭州湾新区和依托七塘公路的区位交通优势结合,实现从生态宜居村向旅游休闲美丽乡村升级。
位于七塘公路穿村段市场路西的党建主题公园,如今成了一道文明亮丽的旅游风景线:拥有党建教育阵地和一个渔文化博物馆,海洋主题公园内各类靠海渔具的墙头画与实物展示融为一体,以原村名命名的朝阳号渔船实物更加引人注目。谁曾想到,这里曾经是外观不雅、气味难闻的腌菜池。正是一位村民服从大局,把腌菜池搬迁到了自家承包地,才使该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项目2017年8月启动,到今年6月竣工。乡村振兴进行时,改变着环境,也提升着村民主人翁意识。
村(社区)小档案:
下洋浦村位于洋浦江西、七塘公路南侧,东邻市现代农业开发区,南与洋龙村接壤,西与新闸村接壤,北临八塘江。全村区域面积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44户,954人。曾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旅游休闲村”“宁波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卫生村”。■全媒体记者 鲁奕呈 通讯员 王纯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