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22年前,来自湖南邵阳的苗族小伙向玲来到附海镇东海村,当时的他只想着找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22年后的今天,向玲成了村民口中的“公益楷模”,附海以“向玲”这个名字为志愿服务站命名,汇聚了295名来自12个省市的新市民志愿者。
东海村户籍人口4400人,新村民1万多人,由于地域、文化等差异,东海村曾经四处弥漫着矛盾的“硝烟”。而如今很多住在东海村的新村民都觉得自己“很有面子”,这种“面子”源于为村庄建设建言献策的参与感,源于对村里事务有发言权的平等感,源于对第二故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向玲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代表不断涌现,金牌调解员马红、志愿服务骨干小江、入户义诊的儿保科医生钟梅君……不少新市民和少数民族群众代表成了村民眼中的“新乡贤”,出现在圆桌夜谈、民情恳谈会等场合中,成为乡村基层治理的新主体。
今年73岁的蔡尧康是附海中学原校长,但他退而不休发挥余热,搜集整理村史村情,组织编写村规村训,筹备建设文化礼堂……蔡尧康总是尽心尽力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推进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少不了像蔡尧康一样的“热心肠”。去年,附海镇创建以老干部、老党员、老娘舅和新时代乡贤为主体的“三老一贤”善治体系工作平台,139名人才库成员中就有17名出自东海村。
前不久,东海村三楼会议室又举行了一场特殊的会议,村党总支副书记朱威迪召集村里的“三老一贤”就某小区绿化的地界问题出谋划策。老娘舅蒋学长说:“老百姓、村干部信任我们,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为村庄发展建言献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几年前,因为村民思想不统一,高家里片区美丽乡村建设进展缓慢。“三老一贤”就挨家挨户去做协调工作,逐一化解停车场位置调整等矛盾,高家里片区实现从“脏、乱、差”到“善美风景线”的华丽转身。
随着“三老一贤”队伍的不断壮大,借助“民情驿站” “圆桌夜谈”等平台,东海村成功建起民情收集沟通的渠道,推行乡村善治以来,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30起。东海村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宜居村。
村(社区)小档案:
东海村东起郑家浦,南靠南圆村,西邻四界村,北临花塘江,位于全镇中心位置,全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共有1706户人家。201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6.84亿元;村级集体可用资金912.7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172元。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了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村、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首批善治示范村、中国淘宝村、宁波市文明村、宁波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宁波市首批三治融合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全媒体记者 屠梦欣 通讯员 黄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