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春天时,我曾路过她,桃花如故人……古窑公路两边,有粗大的电线和新旧错落的厂房……我喜欢这样的暗喻:一个偏远小村,路的尽头,却为世界输出光明。”诗人张巧慧在作品《乡村四季》里这样描述她眼里梦中的古窑浦。很多人都知道古窑浦的另一个名字是“桃乡”,但鲜有人知,这块充满甜蜜气息的土地,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它是红色的;红色土地里,也成长出了一群坚韧有为、担当尽责的卓越慈商。
1920年冬,古窑浦村村民虞乾泰、虞成瑞两叔侄从奉化引入了第一批“玉露”水蜜桃桃苗,算算距今已有99年的历史了。在细心种植和精心养护下,古窑浦水蜜桃很快在周边声名鹊起,甚至卖到了上海十六铺。自此,古窑浦有了“桃园”的美名。
1941年春,浙东沦陷,日军控制沪杭甬铁路、公路和海上航线,古窑浦成为三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海上门户。次年,谭启龙、何克希等重要领导干部在古窑浦登陆。新四军浙江纵队海防大队以古窑浦为重要据点,扼守古窑浦渡口,开展对敌斗争工作。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期间,古窑浦人民大力配合,全力支持部队的北撤行动,因此成为敌后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红色堡垒村、“海上门户”。
1980年,28岁的韩宗海担任古一片村的村党组织书记。村庄道路从沙石飞扬到整洁靓丽,河道溪流从污泥浊水到清澈优美,农村住宅从参差不齐到井然有序,农产品交易市场从无到有直至兴旺繁荣……蓬勃向好的古窑浦村,美在每一个村民的眼里,也甜在每一个村民的心里。韩宗海说:“我们村人人不忘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古窑浦的今天是所有砥砺奋进的古窑浦人一起创造的。”
韩宗海还有个身份,是宁波海飞电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虽说任村党组织书记近40年,但他从没拿过村里一分钱工资,一到年底就全部分给了村里的老人,几十年间光个人的捐款就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元,获得了新时代浙江省“千名好支书”的荣誉。
1995年,阮立平毅然放弃铁饭碗,回到古窑浦村,靠着2万元贷款创业,创立了公牛电器有限公司。从一台压机、两个工人的家庭作坊,到插座王国、新国标主要起草单位;从组装别人生产的零部件,到拥有300多项专利技术;从2万元的贷款,到年产值过百亿元……公牛实现了华丽蝶变。
坚守着公牛“忠信诚和”的文化,阮立平一直心系家乡,与古窑浦村结对共建“美丽乡村”。数十年间,陆续开展了村落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村落文化品质提升、村落医疗教育和科技法律援助、村民创业增收助富等四大工程,前后出资达数百万元。为了让老员工上班方便些,古窑浦村的公牛老厂也一直保留着,成为了很多古窑浦人的情怀所在。
同样心系家乡的还有慈商叶建荣。他一手创立“水王国”沁园的同时,陆续为古窑浦村投入数百万元,成立扶贫救困基金,支持古窑籍学生分批并入镇中心小学,资助困难学生;资助建设村民礼堂、村民文化活动等。
2011年,古窑浦成立了全市第一个村级商会——古窑浦商会。其目标就是要将商会打造成小微企业互相帮助、互相提升的良性共进圈,将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进行有机结合,帮助古窑浦企业发展。
迈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桃乡人民的生活也如糖似蜜。除了与水蜜桃发展之路的扎实创新牢不可分外,也与当代慈商勤劳智慧、反哺家乡的精神息息相关。
村(社区)小档案:
古窑浦村是掌起镇最北部的一个行政村,占地面积4.71平方公里,现有住户1775户,人口4272人,外地来村暂住人口3300余人。全村以农业为主,同时发展三产。作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海上门户”,村内设有革命史迹陈列馆和纪念碑。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浙江省卫生村、慈溪市文明村、慈溪市平安村等荣誉称号。■全媒体记者 胡格格 通讯员 厉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