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慈溪本地再生有色金属领域的知名企业宁波展慈金属工业有限公司牵手葛洲坝绿园合资设立葛洲坝展慈(宁波)金属工业有限公司,进军再生资源深加工领域,为成为再生资源领域“新航母”而进发,短短两年晋升慈溪二十强企业。“产业要转型升级,技术、观念和管理的革新缺一不可。”作为该公司科技信息部的主管,鲁涵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曾经,废旧金属筛选是公司用工最多的环节,200余名工人一天只能手工筛选几十吨原材料。原材料的废旧金属中掺杂了大量塑料、铁、铝等杂质,工人们需要凭眼力挑拣出铜,但仅凭黄色这一点特性来挑拣存在很大的难度。
“要是不从杂质里找铜,而是让杂质都分开,最后留下铜,技术上是不是可以实现?”反向思考并细心观察后,鲁涵发现杂质里的铁可以用磁铁分离,根据塑料与金属的比重不同这一特性,将原料在打碎后风选出塑料颗粒。他带领团队自主进行编码,研发建成废金属绿色环保分离回收生产线,通过采用破碎机、风选机、磁选机、震动筛选机、自动输送带及一系列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分离磁性材料、非磁材料、粗料和细料,并把3种不同的材料输送到指定位置,实现磁性材料在输送带终端直接收集。自动化生产线调试成功后,原来200人的流水线只要十几人就能管理,每小时能处理25吨废金属,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产品质量也有了提高。
在鲁涵看来,许多设备出厂时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些看似小改小造的改变却也是技术上的攻关。例如非金属液压打包机电气线路改造,虽然只是在液压打包机周围加了一圈红外线感应,让人体靠近机器时触发红外线,切断电源,但切实提高了机器的安全系数,保障了工人的劳动安全。
“我们现在的设备和工艺流程能否保证2到3年,甚至1年内的行业竞争力?”作为公司科技信息部主管,鲁涵经常用这个问题问自己。这个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老电工开始了他的“跨行”工作,潜心研究起了新材料。
59铜、62铜已经是行业中最普通的产品,虽然产量大,但因为含铅而被国外市场拒之门外。2017年开始,由鲁涵主导的团队开始研制新材料,每个月都有数量不等的立项,虽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但团队越挫越勇,终于在去年研制出一款无铅环保铜,切削功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2亿元,收获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从“小改小革”到独立研究,鲁涵用一颗匠心为企业插上了发展的双翅。由他主导的科技信息部累计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8项外观专利,他也入选了浙江省百千万人才培养名单。鲁涵表示,将在自己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传帮带工作,以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和技能为核心,建立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的传承机制,培养高技能骨干人员,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全媒体记者 孙佳韵 通讯员 罗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