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墨色当空,整座城市已沉沉睡去,只有偶尔驶过的汽车轰鸣声和公司大楼里零星的光亮。又是一个通宵加班的夜晚,翁鹏飞拖着疲倦的脚步走出工作大楼,他自己也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加班至深夜了。
翁鹏飞是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结构工程师,从事汽车内饰件研发10余年,获得过大大小小的荣誉、专利。2019年,他研发的汽车内叶片模内装配结构开发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2018年度荣获“慈溪市首席工人”荣誉称号;2017年度获技术创新奖……满满一柜子的荣誉证书背后,是他无数个披星戴月的夜晚伏案修改设计图,是他奔波于各个城市的汽车生产车间进行数以万计的零件功能实验。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对于我们做项目的来说,感触更加深刻些。”翁鹏飞说,入行以来,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夜以继日不眠不休赶工亦是司空见惯。“常常快到下班时间点了,突然来了任务,时间紧迫,所以不得不通宵赶工。”有一次,下午4点多临时接到大众工程师的任务,要求消除塑料之间的摩擦异响,第二天早上便是交货的截止时间,“对方工程师要求贴耳的距离听不到异响,这是一个近乎理想的状态。”由于任务重、时间紧,翁鹏飞与几位研发人员立即投入工作状态,彻夜未合眼,尝试了各种方法,尽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第二天早上7点半,翁鹏飞匆匆洗了把脸,便带着一晚上的成果奔向上海,饥肠辘辘的他在地铁站买了个面包就随便应付了过去,“当时一门心思想着零件装车匹配是否会顺利,也不觉得饿。”等到项目彻底完工,翁鹏飞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多,此时他已连轴转了30多个小时。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实现生产线自动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呢?翁鹏飞动起了脑筋。他说,原先的内叶片装配装置需要人工配合,装配工将不同的内叶片、内叶片连杆放入工装指定的位置,按启动按钮进行装配。
“如果可以在注塑生产后直接产出内叶片组,就可以跳过人工装配的过程,直接装配到壳体内。”翁鹏飞说。这样一来,节省了出风口的装配时间,达到提升出风口装配线产能的效果。有了想法,说干就干,从产品设计到实际成型,历时16个月。 2016年10月,技术革新后的汽车内叶片模内装配产品正式出炉上岗;今年5月,该项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批准授权。
“慈溪是我的第二故乡。” 2003年毕业初出茅庐的翁鹏飞没有选择回出生地衢州,机缘巧合下来到慈溪,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也与慈溪结了缘。之后的10余年里,他到过奉化,待过温州,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慈溪落地生根。“在这里,有自己曾经的青春,有刚毕业时一起并肩奋斗过的朋友,还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情怀。”他说,自己没有鸿鹄之志,只希望脚踏实地,在汽车内饰研发领域朝更精更专的方向努力。■全媒体记者 陈思言 通讯员 冯培 瓷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