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的掌起镇集中隔离观察点元亨宾馆已经一片寂静,就剩下二楼值班室的灯光还在一如既往地亮着。作为观察点内的驻点医生,掌起镇卫生院骨伤科医生鲍律还在核对着所有隔离人员的信息。“鲍医生,我睡不着啊,感觉不自在啊,”接到前一天下午刚刚入住的老阿姨焦虑的电话,鲍律连声安慰道:“阿姨,么事体的,侬千万莫多忖,我现在就来看看你。”
自2月5日接到院里的紧急通知,需要孤身前往集中隔离观察点,鲍律在这里“驻守”已经第九天了。为了不耽误抗“疫”任务,他一分钟都不敢耽搁,随便收拾了行囊,当天傍晚就到了属于他的“战场”。
隔离点内,鲍律的工作是单一却不能出一点差错的,每天都需要紧急处置跟新冠肺炎直接或间接接触的人员及疫情高发区返慈的人员,由入住、登记、进一步流行病学调查开始,测体温及相关症状,并填报相关表格。九天里,他每天都重复着上、下午两次查房测温,一天至少两次对隔离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等不同区域进行消毒,做好医生、安保人员居住房间紫外线消毒车照射消毒,确保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在基层物资紧缺情况下,他的隔离衣也就用一次性手术衣替代了。长时间重复消毒与洗手,鲍律的双手已经变得干巴开裂,40岁的手看起来已经有70岁的模样。
“鲍医生仔细得很,每天都帮我们确认身体情况,一开始我们多少都有点恐慌,但是他的有问必答都让我们渐渐放宽了心,这隔离点的日子也没这么难熬了。”刚刚结束隔离的黄康(化名)阿姨在电话中如是说。“这几天我们隔离点内不光没有新入的人员,还陆续有到解除隔离时间的人员出去。”鲍律欣慰地说,“这不正说明我们掌起镇众志成城对抗疫情已经初见成效了吗?”每当看到顺利结束隔离的村民们健康地离开,他比任何人都要开心。
让鲍律心安的,除了对医务工作的执着与责任,大部分还来自于他拥有的一个“医务世家”。爱人黄黎婷是慈林医院的一名医务人员,同样在抗“疫”一线忙碌着,儿子虽然只有13岁,但早早就懂得了医者仁心的道理,非常支持他“舍小家为大家”的举动。更让他充满力量的,还有他年近七旬的母亲周婉儿。
17年前,周婉儿作为掌起镇卫生院的一位医生,她主动请缨在发热门诊工作,站上了抗击“非典”的“战场”。退休的十余年里,她被返聘回医院继续从事内科、儿科的相关工作。“这一次,她又申请要和我来隔离点工作。但毕竟年纪大了,新冠肺炎对免疫力低下的老年人风险更大。所以我承担着我们母子俩两个人的使命。”鲍律坚定地说着,“我会在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尽最大的所能站好每班岗,一定会让她老人家骄傲的。”
全媒体记者 胡格格 通讯员 厉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