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 潘利明,今年52岁,1987年至1990年在福建省厦门警备区当兵,退伍后,回到慈溪继续发光发热。如今,他是匡堰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长。面对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后的全面复工复产,潘利明经历了不少人生中的第一次。
2月底,慈溪的复工复产到了关键的转折点。虽然一部分员工已经由专列、专车接回,但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回来。全市派出16支小分队,到全国各地,尽量多地带一些新老员工回慈溪。潘利明就是第十三小分队的队长,目标贵州遵义。从接到任务到踏上贵州的路程,相隔不过几天时间。时间急、任务重,来不及制定详细方案,面对如此艰巨的“抢人”重任,潘利明给小组队员的指示是:“我们都是组织精挑细选出来的,不能给组织丢脸。”
去遵义之前,没有详细的行程安排计划,一行5人组成的小队并不知道去了以后会遇到什么,甚至连住宿都没有安排好,但他们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招兵买马,接务工人员回慈溪。来到遵义,第一时间和当地人社部门进行了对接,搜集未返岗员工信息,发布慈溪企业招用工信息。大家都等不住只是候在那里等对方给消息,又马不停蹄地跑到各个汽车站。
“企业包车条件不成熟,员工太分散了。我们首先扩大信息收集渠道,将未返岗员工数据掌握起来,另外,要让企业和员工知道我们已经在遵义驻点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组织企业包车,那么就执行B计划,在茅草铺、忠庄两个车站接待散客扩大影响。”潘利明说。
在遵义,顺利找到了住宿,但是吃饭的地方都还没复工营业。车站门口蹲在地上嗦粉的画面,成了队伍里5个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潘利明豪爽地坐在茅草铺车站的街沿上,高高挑起一筷子羊肉粉,招呼小分队的同志们:“快点吃,等下我们还要赶到忠庄车站,那里还有一班车要发往慈溪。”这是慈溪市企业用工保障服务第十三小分队进驻遵义的第三天。
来自人社局的周群也是这个小分队里的一员。他说,之前也去外省招过工,但是前期准备工作是以月来计算的,各方面都对接部署好了才出发。而这一次,只有大体的方向,没有具体的规划,好在队长潘利明思路清楚、遇难而上、另辟蹊径。“潘队长目标任务明确,执行力强,可能跟他的军人气质有关。作为带队领导,从善如流,注重发挥小队里各人的优点,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带头冲锋,吃苦耐劳。”周群说,通过这次遵义行,我们又多了一个值得学习的老阿哥。
温州、义乌、广州等地都在“抢人”,而慈溪的竞争优势并不强。面对义乌“免费乘车”的政策,他们一方面及时向上级汇报,另一方面以温情举动感动返慈乘客。小分队一行5人穿梭在茅草铺和忠庄两个车站,为返慈人员送去口罩,帮助测量体温,进行手消毒,宣传注册“甬行码”。贴心的服务,引得候车室其他线路的乘客投来艳羡的目光。
能帮到一个是一个,能“抢”到一个就要拼尽全力。抱着这样的心态,小分队在遵义一星期时间里,接回新老员工共计318名,为推进复工复产献出了一份宝贵的力量。■全媒体记者 李佳珊 通讯员 胡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