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一场寒潮,使得夜间气温逐日下探。位于坎墩现代农业园区的玉兰果蔬农场一片忙碌,年轻的农场主胡晶金在组织工人给20亩草莓棚铺好内膜,准备在当天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时,给娇嫩的草莓保暖御寒。
今年35岁的胡晶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家里的第三代农民:祖父胡光尧种植本地传统的水稻、棉花和玉米;改革开放后,父亲胡信炎在32岁那年开始承包大片土地,露天种植蔬菜,卖给外贸出口公司和批发市场,走上了规模农业的路子;到了胡晶金这一代,则瞄准精品农业,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面对的是终端消费者了。
近几年,农场在原有的大棚基础上大搞数字化建设。大棚实现了远程操控、一键控制、监测温湿度等,提升为智能大棚,产品品质有了更好的保障;销售上“不计成本”地做品牌推广,线上线下齐发力,产品通过团购等畅销杭州、宁波等城市。农场产品虽然大多是面向散客,但早早实行了订单模式,而且价格要高于同类产品。
胡晶金有一个“小目标”——让自己的农产品,无论是品质还是价格都能够和进口产品竞争。但在自家农场的农产品已经供不应求的当下,胡晶金又有一个“幸福的烦恼”:接到订单却无货可发。这让他认识到了农业种植的局限:农产品的供给天然受到季节和规模的限制。虽然玉兰果蔬农场有两百亩地,在园区内“块头”最大,但能提供的优质农产品数量总归有限。而一旦不能保证产品长期供货,品牌推广就很吃亏。
“海南的黑美人西瓜能在上海走俏,而我们慈溪这么近,也有盐碱地,种的西瓜却没闯出这么大的名头。”在打开大城市销路的同时,胡晶金也开始认识到区域品牌建设的重要性:“搞精品种植一定要发展本地优势,打破‘小作坊’的局限,实现区域联动,才能推动农业产业进一步发展。”目前,坎墩现代农业园有近两百家农场,胡晶金去年和近20位年龄相仿、志同道合的农场主共同成立了大学生众创联盟,约定同类产品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实现销售共享。
2010年起,刚从大学毕业的胡晶金接手了玉兰果蔬农场,同年他也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在他看来,投身农业源于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而积极打响区域品牌、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则是这名年轻党员矢志不移的初心和愿景。
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邹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