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县域作为连接城市群、都市圈和乡村之间的重要区域,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慈溪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和沪杭甬三大都市圈的地理中心,是一座城区人口超百万的II型大城市,也是县域经济的“模范生”。
“双铁时代”(高铁、市域铁路)的到来,对于慈溪从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县(市)域实践排头兵,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突围:从交通末梢到开放桥头堡
从地图上看,慈溪东离宁波60公里、北距上海148公里、西至杭州138公里,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2008年5月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变天堑为通途,使得慈溪从杭州湾南岸的交通末梢一跃成为浙江连接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黄金通道”,迎来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方阵前列。
然而,随着慈溪迈入“大城市”行列,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综合交通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增长、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发展需要。“宁波至慈溪市域(郊)铁路和通苏嘉甬高铁开工建设,对于慈溪综合交通发展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市交通运输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沈凌霞表示,“双铁时代”的到来,不仅打破了慈溪多年来对单一公路运输的依赖,也让我们在中长距离对外交通的出行时效、运输结构优化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对慈溪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沪甬战略合作前沿阵地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宁波轨道交通网中的市域铁路线,计划2026年底通车运营的宁波至慈溪市域(郊)铁路横向贯通慈溪,并由南至北串起江北区、镇海区和慈溪“两区一市”,将有力加速宁波北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从慈溪高铁站到江北孔浦站,最快大约只需要35分钟,大大拉近了宁波主副城之间的距离。”市铁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分管负责人黄国军估算道。
通苏嘉甬铁路在慈溪境内线路长约36.4公里,在市区北部设慈溪站,贯穿9个镇(街道)。截至目前,我市6个镇(街道)23个村已完成先行用地放样、勘测定界等工作。建成后,慈溪至上海虹桥约35分钟,到宁波中心城区约16分钟,有望实现慈溪与沪、杭、甬“半小时交通圈”,慈溪至北京5小时内到达。“‘双铁时代’的到来,为慈溪加快融入宁波、杭州、上海都市圈,实现县域经济向都市圈经济转型铺平了道路。”黄国军表示,“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助力慈溪链接长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要素资源,深化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打造新的“增长极”。
放眼慈溪“交通强市”蓝图,未来五年,除了加快落实宁波至余慈市域(郊)铁路二期、G228(庵东-梨洲)段、中横线快速路(二期)、宁波大道等一大批综合交通项目,我市还在积极谋划推动沪甬城际、杭甬城际和环杭州湾南岸货运铁路,力争慈溪杭州湾港区纳入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谋划慈溪出海新发展极。据介绍,沪甬城际北向连接嘉兴、上海、苏州等杭州湾北岸区域,是慈溪乃至宁波直连上海的重要通道;杭甬城际沿线串联起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杭州钱塘新区,西向打通慈溪与杭州都市圈之间的直连通道,是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的重要铁路载体;环杭州湾南岸货运铁路是连接宁波舟山港的主要货运线路,将满足沿杭州湾南岸产业的货运需求。
“作为沪甬合作战略主阵地、沪宁合杭甬发展带重要节点和大湾区建设核心承载地,慈溪交通将以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打造宁波北部副中心为目标,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实践的‘开路先锋’,加快构建陆海空‘立体化’、沪杭甬‘同城化’、全市域‘一体化’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打造高能级的长三角金南翼开放桥头堡。”沈凌霞表示。
融合:高质量联通助推高质量发展
“双铁时代”的到来,慈溪如何更好地发挥协调、带动作用,探索出制度性的区域合作样板,以高质量联通促进高质量发展?
“‘双铁时代’的到来,能进一步发挥慈溪融甬接沪的区域优势,以交通互联互通的红利,为慈溪下一轮高质量发展的人才红利、产业红利、信息红利、资源要素红利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慈溪与上海、宁波同频共振。”市发改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罗伟说。
作为通苏嘉甬高铁和宁波至慈溪市域(郊)铁路的重要节点,慈溪可以通过与沿途城市各自优势的充分对接、资源要素的畅通流动,打造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建设协同区、沪甬科创产业化合作示范区、环杭州湾一体化枢纽、宁波大都市北部的中心,锚固长三角黄金节点城市地位,为浙江建设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贡献慈溪力量。
“双铁”线路可以缩短慈溪与沪、甬时空距离,开通后从慈溪坐高铁可跨过杭州湾直达嘉兴、上海,有利于慈溪嫁接上海高端资源,承接非核心功能疏解,这将改变我市与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由原先以要素集聚和辐射扩散效应为主的阶段,过渡到同城互促发展为主的阶段。两地在产业协调发展、企业互惠合作、人才技术交流等方面实现更加高效的协同,将为慈溪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加快高质量发展带来战略性机遇。
“‘双铁时代’的到来,将优化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罗伟表示,通苏嘉甬高铁开通会吸引大量高端商务群体、旅游群体,推动高铁站点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打造集交通、旅游、商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标志性高铁新城,加快形成高铁沿线发展新廊道,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
“做强中心城区,集聚人口,提升活力与能级,为城镇空间的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罗伟坚信,“双铁时代”的到来,将给城市空间规划发展带来“无限可能”。
全媒体记者 陈益维 何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