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新浦镇在人流稠密的老街路北侧菜场中开设了5个公益摊位,帮助周边村的低收入农户自产自销农产品,或者摆摊增收。这一举措,是我市针对广大低收入农户产业帮扶政策的一个缩影。
老街路是新浦镇远近闻名的商贸一条街。长长的街道上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周边六甲、荣誉、西街等六个村近2.4万名群众前来购物消费。六甲农贸市场位于老街路北侧,东临环镇西路,目前拥有18个摊位,由六甲村集体所有和经营。
近日,记者在下午3点来到六甲农贸市场时,已经有几位摊主早早赶到,为当天的晚市做准备。菜场唯一的水产摊,孙某宝正里里外外收拾着,麻利地搬动泡沫箱,给未连接增氧泵的水盆换水……
记者观察了一下,这处水产摊由三个3米宽的编号摊位组成,主要卖黑鱼、草鱼等水产鱼类,摊位上还摆放着五颜六色的水煮鱼、酸菜鱼等各种调料包。上方招牌上,写着“共同致富爱心摊位”等字样。名义上,孙某宝是调料摊的摊主。他性格开朗和善,闲聊时他说自己今年“58”岁,但实际上,这是他弟弟孙某荣的年龄。面对记者的疑问,他笑着说自己“算不了数”。
农贸市场负责人潘国飞说,老孙今年已经65岁了。他干活麻利勤快,待人和气,但他自己确实没法独立开店。多年来,他一直随弟弟开着水产摊,主要干的活是给客人杀鱼,入驻菜场已有七八年了。
去年,为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新浦镇安排低收入农户精准扶持增收资金与六甲村一同共投资15万元对菜场进行了改造提升。自4月份开始,农贸市场一共安排了5个公益摊位,供周边村的低收入农户或在此销售自家农产品,或摆摊经营。
同行的新浦镇农办主任陈炜介绍,新浦是个农业大镇,新浦葡萄远近闻名,去年总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本地农户家里或多或少种植了大棚葡萄。低收入农户在身体或智力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缺乏劳动能力和收入,日常生活主要依靠家人照顾。除了平时自种的蔬菜外,在本地葡萄收获时,低收入农户还可以利用这些公益摊位,帮亲友代销葡萄,增加一点收入。
孙某宝和另一位智力二级残疾的本地村民罗某荣都未曾婚育,都是六甲村低保户,每个月的低保补助有1100多元。据了解,15户低收入农户中,只有他们俩平时就近在菜场工作。孙某宝的公益摊位安排紧挨着他弟弟的水产摊,一年下来能减免近6000元的租金。罗某荣则安排在菜场打扫卫生。潘国飞说,村里主要还是担心他会走失,安排在菜场工作一来有一份收入,二来大家也都比较放心。
“各地产业情况不同,低收入农户之间也存在差异。要真正让低收入农户实现增收、改善生活,在制定帮扶项目时要做到因地制宜,照顾到低收入农户的实际需求。”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我市多地还设立了光伏发电等精准扶持增收项目,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农户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好地融入了社会,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