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日历,3月21日是农历二月三十,恰逢春分节气,细心的人会发现,第二天是农历闰二月初一,这是为何?为什么会有闰二月的说法?闰月为什么偏偏选中了二月,而不是闰正月、闰三月?如果有闰正月,是不是可以过两个春节啦?
带着疑问,我们邀请了宁波市青少年宫天文教师、天文社团负责人项仕伟来解疑答惑。
闰月是怎么来的?
今年为什么会有闰二月,这还得从历法开始说起。
全球现行历法一共分为三大类:阳历、阴历和阴阳历。农历是典型的阴阳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3月22日是闰二月初一。
它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1个月,设置闰月,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365.242199074日相符合,因此这种历法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采用的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每个闰年比平年多1个月。每月以合朔之日为首,即以朔日为初一日;每年以正月(中气雨水所在朔望月)的朔日为岁首。
七个闰月安插到十九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二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即无中置闰)”,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是闰二月,不是闰正月、闰三月?
“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这一规定具体怎么实施呢?为什么会出现有些月份没有中气?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节气”和“中气”?二十四节气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熟知且会背诵。其实,这二十四节气还分为“节气”和“中气”,从冬至开始,每间隔一个节气称作中气,共十二个。
简单来说:单数的节气称为“节气”,双数的节气称为“中气”。比如第一个节气是立春,第二个节气是雨水,后面是惊蛰、春分等,立春和惊蛰属于第一、第三等单数节气,也就是“节气”,而雨水、春分属于是第二个和第四个节气,则被称为“中气”,后续的节气以此类推。
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今年闰二月就是因为农历二月以后那个月仅有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之后的中气“春分”被落在下一个月了。于是二月之后便出现了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根据“无中置闰”的规则,把农历二月之后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延用二月的名字,列为“闰二月”。
上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是2004年,与2023年间隔19年;下一次闰二月的年份是2042年,也是间隔19年;但是,再下一次出现闰二月的年份就要等到2099年了。
龙抬两次头,过两个春节这些都能实现吗?
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这一天的民俗是要去剪头发,今年要过两次“二月二”,赶个时髦的话要剪两次头发(当然,头发每个月都可以去剪)。
“二月二,龙抬头”,这里的“龙”指的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星象,每岁仲春卯月(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东)之初,“龙角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故称“龙抬头”。
受访者摄于北京天文馆。
今年有两个二月初二,便有了龙抬两次头的说法。那会不会遇到闰正月,我们可以过两次春节了呢?
由于节气以角度均分,时间间隔不均匀,闰月多发生在四至八月,二月、三月、九月、十月少有发生,出现闰十一月(冬月)、闰十二月(腊月)和闰正月极其罕见。如上一次闰冬月出现在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上一次闰腊月出现在明万历二年(1572年)。从18世纪开始一直到22世纪都没有出现过任何闰正月,此后的25世纪,28到41世纪也没有闰正月。上一个闰正月出现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下一个闰正月将出现在23世纪的2262年。闰正月的年份一定是春节最早的年份,因为闰正月的前一年春节日期一般在2月1日或2日。
那么闰正月的年份,我们可以过两次春节吗?关于这个问题,可能需要1640年或2262年的朋友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才能回答了哦。
闰年和闰月有啥区别?
最开始我们讲到了历法,了解了其中的阴阳历,由于这种历法兼顾了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并以此设置闰月。
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闰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就和阳历有关了,阳历是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又称“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
它于1582年由时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施行,以耶稣诞生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之前的称公元前。它每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约每3300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365.24237日,约每8000年误差一日。因为有了误差,所以要设置闰年(闰年比平年多1天,加在2月的末尾),让其与实际相符。
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年月日》中,讲到了闰年的计算方式,它遵循“每4年1闰,400年97闰”原则,也就是判断某一年是否为闰年,得看这个年份能否被4整除,遇到整百的年份,则看能否被400整除。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关于闰年的内容。
我国从1912年1月1日开始使用公历。1949年9月27日,我们正式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把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
阴历又名“太阴历”,回历是典型的阴历,它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1个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的时长为1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
由于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因此它不能反映季节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