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新闻网讯眼下正是种植蚕豆和蔓生豌豆的最好时间。虽是深秋,但寒风也抵挡不住广袤田野的勃勃生机。在田间地头,除了辛勤的农户,还活跃着科技特派员的身影。科技特派员、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许林英穿梭在田地中,查看作物长势及病虫害防治情况,指导农户进一步做好田间管护,这是她日常工作最普通的一面,也是我市科技特派员为乡村振兴赋能添智的生动实例。
“科技特派员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机遇、一个挑战、一种锻炼,是人生经历中的‘加油站’。”许林英说。今年,是许林英作为科技特派员的第10个年头。自2003年开始试点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至今,我市已构建形成覆盖全市所有镇街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在加速科技成果在农村基层转移转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农村基层输送大批科技人才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我市先后引进推广农业农村适用新技术、农业新品种200余项(个),三次获评省科技特派员先进单位。
自加入科技特派员队伍以来,许林英着力为农户引进花生优良新品种和种植新技术。“我市花生种植面积大,全市共有6万亩左右,如何让种植的花生产量变高、口感变好是我思考的方向。”许林英告诉记者,为了寻找最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质品种,她先后辗转山东、河南、四川等地,经过多方请教、对比实验,最后确定了引进“大四粒红”和“花育60”这两个品种。“原先的花生品种产量大约为一亩地350公斤,而两个新品种可以达到600至700公斤,几乎翻了一倍。”许林英说,“农民都是很实在的,种什么作物有钱赚积极性就高。”新品种一经推广,被农户广泛种植,我市近几年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余亩。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大大提高了花生的种植效率和技术。
为鲜食花生种植“诊治”“送技”,解决产业发展难题;免费发放种子,手把手指导群众做好高油酸花生种植工作;开展走基层、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开诊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像许林英这样的科技特派员,我市共有48名,此外,还有科技特派员团队8个、法人科技特派员2个,服务范围覆盖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及基层一线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借助一个个科技特派员的力量,我市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农业农村转移转化,也为我市培育了一大批用得上、带不走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推动向科学化种植模式转变,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如今,许林英将多年的工作经验写入了《鲜食花生品种的高效栽培管理技术》等三本专著内。她表示,随着农民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升,传统农民正在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农民对农业发展的需求越来越高,新的需求也给了科技特派员新的启发,倒逼我们从产业中寻找、凝练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科学问题,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全媒体记者 郑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