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医生,我后悔没听你的话。这个寒假,孩子的抽动症又加重了。”小冬(化名)妈妈带着哭腔对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儿科主任李志飞说。随着春节和寒假结束,最近李志飞门诊中有大量来复诊的抽动症患儿。让她揪心的是,一些孩子的抽动症状在寒假加重了。她以此提醒:规律服药、少接触电子产品对控制抽动症病情非常重要。
老人觉得春节吃药不吉利7岁男孩“倒退了”……
小冬今年7岁,2022年确诊抽动症。此前,他一直在上海就诊,服用西药。家长担心,长期服用西药,会损伤注意力和记忆力等。
2023年10月,小冬第一次来到李志飞的诊室,当时抽动症状已经相当明显。他会不受控制地频繁眨眼,做鬼脸,但是还没有秽语等表现。李志飞宽慰小冬妈妈,小冬的症状可以主要通过中药来治疗。此后,小冬每隔两周来复诊,情况也一点点好转。
医生接诊抽动症患儿。
今年1月中旬,李志飞给小冬减了一半的药量。减药后,小冬的症状先保持稳定,后来又逐渐减轻。春节前,小冬妈妈特意在回四川老家过年前,带着小冬来复诊。
李志飞给小冬配了两周的中药,叮嘱节日期间一定要让孩子按时规律服药。当时,小冬的症状已经有了明显改善,预计今年3月底4月初可以停药。
可是,这次小冬一进诊室,李志飞就发现“倒退了,又回到今年1月中旬减药前的状态了。”小冬妈妈说,原因在于这次带药回老家,家里老人觉得“春节吃药不吉利,大年初一吃药,一整年都要吃药”“孩子现在几乎看不出来抽动,不用吃药的”……为了家庭和谐,考虑到小冬的症状确实也不明显,小冬妈妈就同意了老人停药的建议。
可是,正月初十左右,小冬妈妈就发现“情况不妙”,孩子的抽动症状又故态复萌了。李志飞叹了口气:“确实又加重了,药也要按减量前的剂量来吃,停药的时间自然也要往后推。”
据介绍,门诊中,因为观念原因、外出旅游原因,不少抽动症患儿在假期没有规律服药,症状都有所加重。
每天看10个小时电视11岁男孩“加重了”……
除了没有规律服药外,导致孩子抽动症状加重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量接触电子产品。
11岁的小朱此前被确诊为中度抽动症,经过半年的治疗,情况有明显改善。每次来就诊,李志飞都会提醒其家长,要控制孩子的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她认为,抽动症患儿多为易兴奋体质,小朱表现得尤为明显。看电视、接触电子产品,会让孩子神经更兴奋,从而加重症状。
平时,父母对小朱的电子产品使用管理挺到位。这个寒假,小朱回了老家,既有外公外婆“庇护”,又有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一起玩,每天几乎要看10小时的电视。他还跟着表哥一起看了几部恐怖电影,觉得相当刺激。
春节期间,小朱还得了一次重感冒。“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看恐怖片,重感冒,这些都是加重抽动症的危险因素。”李志飞说,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下,小朱症状自然明显加重。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治疗不要过度关注孩子的症状
据介绍,抽动症的学名是抽动障碍。这是一种慢性神经行为疾病,多于3岁后学龄前期至10岁发病。
抽动症的主要特点是临床经常出现不自主、难自控的快速抽动表现和不协调动作。常见的有:频繁挤眉、眨眼、鼻吸噘嘴、作怪相、摇头、扭颈、缩颈、耸肩、上下肢局限性抽动。严重的还有发声抽动。比如,喉咙肿发出“吭吭、喔喔”的异响、犬吠声、出气声、清嗓声、重复声、喷口水、秽语、说脏话等。
“抽动症是一个慢性病,家长盼望孩子尽快治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快速痊愈并不现实。孩子被确诊为抽动症,家长要做好在一定阶段内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李志飞表示。
她提醒,家长平时要配合医生,重视孩子的治疗,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从上述反例来看,家长应注意让孩子按时规律服药,减少使用电子产品,尽可能减少感冒等感染。
此外,李志飞也特别提醒,面对孩子的抽动症状,家长不要过度紧张,不要反复提醒甚至威胁孩子。不然,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从而导致病情加重。
记者王颖通讯员庞赟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