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市第二中学一名女教师被丈夫举报与16岁高一学生存在不正当关系,引发舆论关注。这一事件提醒大家,男孩也会被性骚扰。诚然,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被性骚扰的往往是女性,事实上,当“性别互换”时,“性骚扰”也仍是“性骚扰”。
男孩也会被性骚扰
2019年11月到2020年2月期间,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青年网络、清华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实施了“全国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调查”。调查覆盖了34个省级行政区(含港澳台),1764所高校,调查有效参与人数54580人。调查结果显示,从性别区分上来看,34.3%的女性和34.55%的男性曾在现实中遭遇过言语上的性骚扰,14.9%的女性和8.4%的男性曾被强迫触摸过隐私部位。可见,男性被性骚扰并不是极为少见的情况。
宁波市领军拔尖第一层次人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徐晓虹拥有30年教育心理咨询的从业经历,她向记者分享了曾经遇到过的案例——
王女士的儿子那年7岁。有一天,儿子突然和她说,之前在游乐场玩的时候,有个阿姨对他摸来摸去,让他觉得不舒服。
王女士一开始以为是儿子多想了,但仔细一问,她意识到,儿子是被性骚扰了。尽管儿子可能再也不会遇到那个“阿姨”,但她很担心这件事会给孩子留下心理上的问题。
在这之后,她开始有意识地给孩子科普性方面的知识,以防孩子在未来再次遇到这种事。
防范性骚扰,学校怎么做?
防范性骚扰的其中一个办法,便是做好青春期的性健康教育。
从上学期末至今年开学初,海曙区中原小学副书记钱珺老师给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系列有趣的课:一堂“女生课”,一堂“男生课”,两堂“男生女生课”。
钱珺在上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其中一堂的话题就是:不开“性玩笑”。性玩笑,顾名思义,就是涉及性别差异、特征的玩笑。
“男生弹女生的肩带,叫女生‘飞机场’,这就是性玩笑。课间玩耍过程中,男生把小伙伴拖进女厕,这也是性玩笑。”钱珺说。
她告诉记者,据她观察,相较低年级学生,六年级的孩子在接触到性方面的信息时,更多是以“少年心态”,即用一种好奇、渴望探索的心态去对待。
“相较于十几年前,现在的孩子更早熟,接受性知识的渠道也更多、更杂。所以,孩子们对这方面的知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只是一知半解,并缺乏判断力。这个时候,成人要引导的是:真正的成熟是如何应对自己及他人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钱珺说,“就像挖鼻孔很正常,只是当着别人的面挖鼻孔非常不礼貌。我们告诉孩子这一点,孩子以后就不会这么做了。就这么简单!”
钱珺老师的课,无论是课堂氛围还是听课效果,都很不错。
“你一句我一句,就像聊天一样,课堂的整体氛围还是比较舒适的。”钱珺说,“孩子们都听得很认真。有时候会窃窃私语,或者想笑,但同时又会很好奇,想继续听下去。其实,以平静的语气,以科学的方式,去和孩子们讲这些事情,孩子们其实也不会觉得难为情。”
一系列课中,钱珺花费精力最多的是“男生课”。在备课时她发现,自己并没有经历过男生的青春期,并不了解男生在青春期中的心理变化。因此,她查阅了大量资料,以保证上课内容不出错。
“即便如此,我在上课的时候也很怕自己哪个名词说错,”钱珺说,“但我觉得这都是值得的。与其让孩子们从外界被动获取性知识,不如主动、科学地去教孩子们性知识。”
防范性骚扰,家长该怎么做?
宁波市教科所研究员徐晓虹认为,家长也是男孩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早在2003~2004年,徐晓虹在当时的海曙区段塘学校做过青春期性教育课题研究,并主持出版《少年心事》《解读少年心事》。其中,《少年心事》于2005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向全国青少年推荐书目,也是推荐书目中至今为止唯一一套青春期性教育相关书籍。在调查中,徐研究员发现,家长有一种“自己孩子是男孩,不用担心被性骚扰”这样的心态。
“其实,男孩也需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而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是需要从小灌输的。毕竟,能保护孩子的,首先是亲生父母与孩子自己。”徐研究员说,“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不能只有想法,还要有行动。哪怕说话磕磕绊绊,也没关系。只要平静地、大大方方地说,孩子也不会觉得怎么样。”
而关于具体说什么,徐研究员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在幼儿时期,让孩子能清楚地分辨什么是性骚扰。例如,边洗澡、边自然地告诉孩子,胸口、屁股、肚子是私密部位“红灯区”,是任何人,哪怕亲人,都不能随便碰的,并让孩子自己清洗干净;或者在平时选择一些优质的绘本书籍,讲故事给孩子听。
第二,让孩子学会求助。无论发生什么事,都可以告诉父母。如果感觉父母有问题,可以拨打110。如果有人要碰自己的私密部位,不管是谁,都要反抗,大胆说“不”!
第三,在青春期,性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教育之一,是头等大事!孩子越大越会想知道更多性方面的知识,这种心理很正常。所以,这时候,父母不要羞于启齿、更不要责骂孩子,而是应该掌握正确的性教育知识、科学的方法,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解释,或者购买正规的书籍,让孩子自学自悟,以防止“禁果分外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