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盲盒是时下年轻人热衷的消费娱乐方式,“未知的喜悦”能满足年轻消费群体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而在胜山,有一对正在创业的“90后”夫妻,他们笑称,自己创业初期的日常就是在“开盲盒”,但开出来的是惊喜还是猝不及防的状况,却难以预料。
去年8月,高益莲、胡迪弘夫妻俩开了一家名叫“馒鱼食光”的小店,主营花饽饽、新中式馒头以及各类传统手工馒头。至于为什么说做馒头是在开盲盒,高益莲解释:“做馒头其实很讲究,比如揉面的手速、手温以及酵母的用量与活性,都会影响最后发酵完成的效果,有可能辛辛苦苦做好了馒头的造型,放入醒发箱发酵后,出来的形状歪七扭八。所以,我们觉得每次打开醒发箱就是在开盲盒。”
说是开盲盒,但其实经过将近一年的摸索,高益莲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馒头秘籍”。拿店里的人气单品红糖馒头作为示范,她边揉搓面团,边介绍起其中的制作门道:“要想做出来的红糖馒头造型饱满、口感甜香,红糖、水与老面的配比十分关键。我们平时会使用电子秤精准称量,再依据气温变化适当调整用量。”
一番娴熟操作,面团在高益莲掌心翻滚、折叠。“揉面也得讲究手法和时间,做扎实筋道的老面馒头要把面团的每一处都压实,使酵母在其中充分发挥作用,这些可都马虎不得。”高益莲说。揉搓成型后,她将馒头坯整齐放入盘中,再撒上一些红糖作为点缀便放入醒发箱,醒发差不多20分钟再蒸制,时间一到,红糖馒头就会自然开花,该有的蓬松口感和香甜味道也就出来了。
打开蒸箱,裹挟着馥郁甜香的腾腾热气,瞬间扑面而来。箱内,一个个圆润饱满的红糖馒头顶部都已开花,呈现诱人的层次感。此时,拿起一个,趁热咬上一口,松软中带着韧性,醇厚红糖的味道在嘴里慢慢化开,让人不禁感叹,确实是这老底子的味道。
除了传统手工馒头,高益莲的小店里还摆满了造型各异的花饽饽。何为花饽饽?“花饽饽其实是一种面食,因为不是单纯馒头的样子,而是被做成各种形状,所以称之为花饽饽。”高益莲告诉记者。虽然花饽饽起源于山东,但不少慈溪人在结婚、上梁、贺寿等重要场合上也会用到,他们夫妻俩想要学做花饽饽的念头正是源于自己的婚礼。“婚宴上,有山东的朋友特意定制了花饽饽送给我们,当时就觉得造型精美,又了解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让我们萌生了学习这门手艺的想法。”她说。
为了更好掌握这门传统手艺,夫妻俩特意前往山东拜师,从简单的揉面开始,到复杂的捏塑,一步一步耐心学习。回到慈溪后,他们继续在线上观看各类教学视频,不断琢磨、创新花饽饽的造型,并尝试在面团中加入各种纯天然果蔬汁,让花饽饽的色彩更为鲜艳。如今,店内不仅有传统吉祥造型的花饽饽,还有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花饽饽。同时,他们还对花饽饽进行了改良,在内馅加入豆沙,以贴合慈溪人的饮食习惯。
“店里较为复杂的花饽饽,光是做造型就要花一整天,但只要顾客来找我们订做,基本都是带着喜事而来,这让我们也很有干劲,这门手艺越做越开心。”在这对年轻夫妻看来,传承非遗手艺的路并不一帆风顺,但凭借着这份热爱,他们还会继续与“馒时光”相伴,与老手艺碰撞新火花。
全媒体记者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