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最近工作压力大、加班频繁导致过度疲劳,某个早晨一睁眼就觉得天旋地转,一动弹就吐得七荤八素,全身无力,被急救车送到神经内科,以为脑卒中,查了头颅CT无异常。两天后眩晕症状有所缓解,却发现一边耳朵“嗡嗡”响个不停,感觉听力有下降,经检查确诊为突发性耳聋。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医疗健康集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鲁杰接诊了越来越多像小王这样年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
鲁医生提醒,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不少患者因延误治疗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面对这一“听力杀手”,把握住治疗的“黄金72小时”至关重要。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鲁医生介绍说,“突发性耳聋”是患者在72小时内经历显著的听力下降,具体表现为连续两个特定频率的听阈下降超过20分贝。“20分贝”是医学指标,实际感受因人而异,具体表现包括耳鸣、听力下降以及眩晕等,症状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如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不适感。如果患者突然单侧或双侧耳鸣伴随听力减退、耳闷、耳堵塞感、眩晕或头晕等症状,就应尽快到医院耳鼻喉科就医排查。
“一旦怀疑突发性耳聋,务必尽快就医!”鲁医生强调,“突发性耳聋治疗要与时间赛跑,72小时是治疗的黄金时间。”若能在3天内干预,则具备显著的听力恢复潜力,若超过两周,甚至达1月以上,疗效会下降。因此,对突发性耳聋的救治务必尽早启动。许多患者,尤其是年轻人,常误以为轻微的耳部不适或疲劳感仅是暂时的,往往忽视及时就医,然而,这种延误可能会增加“永久性耳聋”的风险。但是,即使发病时间长了,也不要放弃。通过鼓室内注射、高压氧舱、药物等综合治疗,也会有获益,最后通过助听器可以获得听力补充。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熬夜党、耳机族、高压职场人,以及被繁重学业困扰的青少年增多,突发性耳聋呈现年轻化趋势。”鲁医生说,突发性耳聋病因复杂,尚不明确,但疲劳、情绪急剧变化是常见的诱因,潜在的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血管性疾病,以及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有关。此外,多种病毒如风疹、麻疹、带状疱疹及腮腺炎病毒等,均可能诱发突发性耳聋。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鲁医生表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类型以及身体整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制定治疗方案,一般激素治疗是基础,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鲁医生建议,预防突发性耳聋,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心理状态,三高人群应避免摄入过多的烟酒和咖啡等可能引发额外刺激的因素。同时警惕感冒,特别是病毒性感染,感冒后若出现耳闷症状,应尽早就医。
全媒体记者 韩雅依 通讯员 孙武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