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中央赋予浙江的光荣使命。近年来,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县,慈溪全面深化改革,争当县市域实践排头兵,探寻共富途径,并成功打造了109家“共富工坊”,累计吸纳就业1万余人,其中低收入农户约1200多名,人均月增收1800元,成为深化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的创新之举。
为巩固深化共富工坊建设创新实践、典型经验,市融媒体中心结合“大学习大调研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组织多路记者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今起推出“‘共富工坊’里的乡村故事”系列报道,聚焦充满泥土气息的奋斗故事,展现共富共美的慈溪答卷。
清明刚过,天朗气清。
“出发!”伴着轰鸣,一台农业植保无人机伸展四翼,腾空而起。它的任务是给匡堰稻农杨国阳的100亩地播种。
“飞手”邱杰波,慈溪小有名气的85后大学生职业农民,横河新农人共富工坊副坊主,也是慈溪拥有北斗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插秧机的第一人。
无人机效率高,雾化全面,适应复杂地形,周边一些老农户看了也都心服口服。很多散户来找邱杰波“代飞”。
“已经不叫‘种地’嘞!叫‘飞地’‘管地’。”抬头望着无人机,杨国阳告诉记者,以前,种地顶着日头晒,一次打药施肥,让人几天吃不下饭;后来叫小工,光是整整地,也得四、五人连着做好几天,还经常叫不到人……
“现在种稻多省心呐!你看,飞机在太阳底下飞,人在阴凉地方坐,半天功夫就‘飞’好咯。”让杨国阳满意的,不仅是效率,更是效益。
“‘飞’过的地收成好呀!”往田头一坐,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从播种、施肥到病虫害防治,不说种子跟肥料,光人工成本就要投入1000多元每亩。全交给“飞机”,“飞”一亩10块钱,“飞”个五、六趟包干,一亩地成本也就50-60元。
杨国阳心里门儿清,用上无人机,能让每亩降本近千元。“我种的这个‘上师大19号’品种也好,能亩产1000斤、卖3块5一斤,一来一回,你说收入增多少?可别忘了,政府还有每亩250块的种稻补助呢!”
赶上“新科技”,“老把式”种出“科技稻”。但杨国阳清楚,效益背后,离不了邱杰波这样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大学生农民。
“毕竟‘高科技’的成本不低呀。别说无人插秧机、无人拖拉机,光无人机就要5万元一台。像我们这样的小户,咋撑得起、配得足?”杨国阳的困惑,也是大部分“低小散”农户面临的困境。
看到农户的需求,邱杰波算起另一本“效益账”——把给自家种地的无人机变成农户的“共享机”,不光自己的600亩水稻“飞”起来了,横河及周边乡镇20多个农户、5000多亩水稻都跟着“飞”起来了!而他收取的费用总体低于市场价10%,最大限度让利于农。
十余年来,邱杰波的无人机已更新迭代三台。5万、6万、8万,他不惜成本。“为啥舍得?也因为好政策呀!买一台‘国补’1.4万,镇里再补15%呢!”他说。
名气传开,宁波、杭州的农户也找过来。新农人共富工坊的力量也越来越大,现已拥有20余个经营主体,辐射2200余农户,户均增收约每年2万元。
共富工坊作引擎,“飞起”的不仅仅是无人机,还有“飞”往全国各地的订单销量。
4月初的午后,位于坎墩大学生农创园的玫瑰半岛共富工坊,宽敞的发货棚里,一米多高的纸箱一字排开。近到江苏、上海,远到山东、北京、云南……收件地址是全国各地。
“宝宝们,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一部手机,一个充电宝,杨梦娟蹬上辆小三轮,开启下午场的花卉直播。
“今天想看看什么花儿?一物一拍哦!”网友问到哪,小三轮就停到哪。和她一起开播的还有余宁、余晨、王雪妮。除了主播外,她们还有个共同身份——共富工坊成员、90后宝妈。
“3、4月份苗情最好,买过去马上就能开花,上个月有4000多个快递单发出去呢。”开播4、5年,四人创下直播间2万人同步收看、两个直播平台一年300多万元销售额的“战绩”。
订单“飞”出去,钱包鼓起来。“就在上个月,最多一天我卖掉100多棵苗呢,轻松实现月入过万!”杨梦娟下了播,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
幸福来自回馈,更重要的是,她们不再是那个只围着孩子和家庭转的宝妈。
从花农到主播,订单“飞”,流量也“飞”,玫瑰半岛共富工坊坊主王雪维带着这群宝妈“飞”向一场“美丽变革”,映照乡村的一次次绽放。
从“头雁领航”到“群雁齐飞”,曾经的“面朝黄土”现在成了“指尖管理”,乡土资源也变身“流量密码”,乡村发展潜能已经激活。
2024年坎墩街道共富工坊矩阵吸纳就业80人,低收入农户25人,人均月增收800余元,村集体年均增收6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慈溪1200余名大学生新农人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力量,辐射带动超1万农户,还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扎根乡土,形成“人才回乡—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良性循环。
全媒体记者 冯茜 余旭辉 方瀚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