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餐一饭见温情,一碗一筷连邻里。团圈社区食堂始终亮着灯,等您回家吃饭!”这是今年古塘街道团圈社区党总支书记周申强在以“社区食堂建设与运营”为主题的“村社故事宁波声音”系列交流会上所作的分享。
近年来,古塘街道团圈社区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打造出一家集便民、惠民、暖心于一体的社区食堂,不仅解决了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更成为联结邻里情感的重要纽带,赢得了居民们广泛赞誉。
而这,只是古塘街道在未来社区建设、社区养老托育上所做努力的小小缩影。
聚焦老年群体需求
破解“舌尖难题”
团圈社区的常住居民有5156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达1512人,占比近三成。对于众多“空巢”老人和高龄老人来说,做饭这件看似平常的事,却成了一道难以跨越的坎,他们普遍面临着“做饭难”“就餐贵”的问题。对此,社区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广泛征集民意,最终决定建设一家老年食堂来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让老年群体“吃得饱”“吃得好”。
然而,资金短缺、场地限制、居民疑虑等问题接踵而至。社区巧妙利用原有居家养老配餐厨房资源,通过装修改造,划分出功能完备的餐食制作与堂食区域,并于2024年9月开始正式运营,成功破解初期难题。
全龄友好精细运营
烟火气里见温情
试运营期间,社区根据居民建议,将食堂定位从“老年食堂”升级为“全龄友好食堂”,面向年轻人、儿童及周边单位职工开放。食堂推出素菜4元、荤菜8元、米饭1元的亲民价格体系,并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阶梯式折扣优惠。此外,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及特殊群体,食堂还创新提供“群治分+上门配送”服务,将热乎饭菜与社区关怀同步送达。
为满足多样化需求,食堂持续优化服务:增加菜品种类,引入地方特色和时令菜;延长营业时间,方便不同作息居民就餐;增设原物业办公室改造的用餐区,缓解高峰时段压力。居民纷纷点赞:“环境干净,价格实惠,吃得放心又舒心!”目前,食堂日均接待量超200人次,成为居民交流互动的“幸福驿站”。
社区食堂不仅是一顿饭的事,更是“团”聚温暖、“圈”住幸福的纽带。如今,每到饭点,食堂内欢声笑语不断,居民围坐共话家常,升腾的烟火气里,映照出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满足社区养老托育需求
凝聚社区向心力
在古塘街道,像这样的社区食堂不在少数,但这只是古塘街道为满足居民养老托育需求所作出的一小部分努力。
界牌社区在未来社区建设中,以“老有所养”理念为目标,整合资源,统筹谋划,把周边医院、养老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单位集成为服务体系,高质量保障老年人生活,居民社区养老驶入“未来快车道”。
不仅如此,界牌社区与古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数家共建单位构建党建联建关系,结合居民电子档案建立和“一老一小”健康场景打造,在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健康检测需要的基础上,向社区老人提供更优质、更全面、更专业的养老服务。
除此之外,古塘街道还为“一小”打造了共享书屋以及“家门口青少年宫”,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真正实现“幼有所依”。
从热气腾腾的社区食堂到老幼皆宜的共享空间,古塘街道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用贴心服务串联起居民的幸福日常。未来,街道将继续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深化多方资源联动,推动养老托育服务向更精准、更普惠的方向迈进,让“家门口的温暖”成为基层治理最生动的注脚。在这里,每一份关怀都化作烟火气中的温情,每一处细节都映照着“未来社区”的美好愿景。
全媒体记者 杨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