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春夜,枕着无声润物雨,伴着扶柳潜夜风,孕育无限生机。时至凌晨,慈星产业园的办公楼内仍灯火明亮——
“我身旁的这两台是畅销单品,大家可以看到小球在箱内翻滚,这是我们吹干箱独有的出风方式……”主播小滕正详细介绍着产品,挂在屏幕上的链接显示,商品最低单价为2980元。
小滕所在的记洱(浙江)科技有限公司自2017年创立以来,慈溪人庄炳辉和两名合伙人在日趋饱和的电器行业中,用互联网思维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制造业赛道。8年的时间里,品牌“Jirpet”不仅成为线下高端宠物美容门店的标配,更连续3年蝉联淘宝、京东等主流线上购物平台该品类的“销冠”,2021年Jirpet受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CEI)的邀请,共同参与《宠物烘干器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我们进入的这个行业是新的,直播带货的形式也是新的,所以行业内外许多制造企业、电商企业的目光聚焦到了我们身上。”公司负责人龚晨洁带着记者“速览”重点——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运行团队,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具有稳固行业地位的拳头产品和研发速度极快的新产品,还有全域全时段承接溢出页面流量的直播间。
“把周边带动起来”的想法萌发于记洱迁址到环创中心时。龚晨洁表示,面对前来取经的人马,记洱从不吝啬分享,从新媒体账号的运营、直播间的搭建到售后处理的难点,团队以“开放生态”为理念,有超过20家电器企业借鉴记洱模式转型“智造+直播”双轮驱动。
流量谱就共富歌。在慈溪,“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已成为强村富民的新引擎。目前全市已有各类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33个,数量居宁波市首位,吸纳低收入农户就业150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近3万元。“直播赋能、产销一体、数字生态、互促共赢”等业态,建立“电商+创业带头人+低收入农户”“电商+农业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电商创业模范+低收入农户”等联结模式推动乡村将资产、资源、生态等要素融入企业,激活乡村产业发展。
技术赋能共富力量,有“高手”在电商直播的领域带头,“能手”也主动来“触网”。
从慈星产业园A幢穿行至B幢时,阳光正透过“城市非遗客厅”——慈溪数传智创非遗基地的窗,越窑青瓷茶盏在桌上投下淡青色的光晕。
“直播间卖什么?”非遗基地主理人戎凌航常在评论区碰到这样的问题。他的直播间只设两把八仙椅,一张四方桌和两杯淡茶,非遗传承人就像当面唠家常般,不急不躁地把一些淡出生活的非遗技艺聊透了。
“今天我们不挂小黄车链接,聊聊我们身边的非遗。”他耐心地回答着。
不少人觉得非遗缺少实用价值,绝大多数只能被束于博物馆,难以走进寻常百姓家,数传智创非遗基地便积极推动溪流非遗工坊联盟。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让老手艺接上当代生活的“地气”。“慈乡有礼”直播间内,主理人与非遗传人为大家介绍非遗共富产品背后的故事。产品的价值和情感得到了认可,再把这些共富产品带到生活场景里去,便是水到渠成了。
小小溪流汇聚成海,戎凌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共富账本”。去年,溪流非遗工坊联盟举办了杨梅沙龙,把杨梅和杨梅酒的制作厂、文创机构、销售渠道做一个全链条的整合,孵化出“溪上梅”IP,进行线上线下同时销售。
20公里外的乡间,另一个共富机遇正在麦秆翻飞中酝酿。
一个寻常的午后,记者穿过长河镇贤江村密布的稻埂,找到了戴着老花镜、熟练编织草帽的丁秀美。粗糙的麦秆在她的双手间跳跃成精致的帽边。
“我干这行50多年了,年轻时在煤油灯底下编,一周才出一顶。靠这手艺,家里的楼屋有我一半功劳喱。”说话间,她手上速度没有丝毫放缓,脚边待加工的帽坯堆成一座小山。这些“半成品”会被送往长河镇草帽共富工坊,经过设计师蕾丝、刺绣二次创作,提升草帽成品附加值。
长河镇素有“草帽之乡”美誉,在长河镇草帽共富工坊坊主、宁波恰恰环龙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仙的推动下,草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创新双轨并行。自2011年起,镇上每年举办草帽编织技能大赛,累计吸引超3000名像丁秀美这样的“巧手”参与,而工坊引入“居家接单+集中质检”柔性就业模式,带动一百余名妇女在“灶台边”就可实现人均月增收500元。
眼下,陈玉仙正筹备“草帽直播间”,通过直播展示麦秆变时尚草帽的全过程,“这是新的趋势,如果能从单纯的外贸转型成‘两条腿走路’,让我们的优质商品直接到达终端客户手中,或许有更可观的利润,我们这些老手艺人愿意试试。”她说道。
老一辈传手艺,年轻人造场景,这就是共富的接力。
全媒体记者 孙佳韵 胡贝贝 吴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