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晚10时许,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在市某羽毛球馆上演。120急救团队与时间赛跑,通过精准施救成功抢救一名呼吸心跳骤停的17岁少年,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正在市人民医院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当晚10时16分,市120调度指挥中心接到紧急求助电话:5分钟前,某羽毛球馆内有人突然倒地,意识丧失。调度科黄米波科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将患者平躺、开放气道,并同步调派距离最近急救点救护车。6分钟后,急救车抵达现场,急救医生胡淑权及驾驶员杨红军、护工许冲益拿着除颤监护仪、呼吸球囊、气管插管包、氧气袋、药箱等急救设备快速奔上二楼。
“患者是一名17岁的少年,当时已无自主呼吸和心跳,颈动脉搏动消失,情况万分危急。”胡淑权回忆,随即立即心肺复苏。10时24分,患者首次出现室颤波形,急救人员果断实施第一次电击除颤。
“200焦耳,放电!”随着除颤仪提示音响起,患者身体微微颤动,但心跳仍未恢复。团队立即启动第二轮复苏:开通静脉通路、注射肾上腺素、气管插管建立呼吸通道……10时38分54秒,在第三次除颤后,监护仪终于传来规律的“滴-滴”声——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血压回升至124/66mmHg,自主循环恢复!”这一声报告让所有人松了一口气。急救团队迅速将患者转运至救护车,持续心电监护并给予呼吸支持。途中,患者逐渐恢复自主呼吸,意识仍模糊,但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患者很快被送到医院进行抢救。目前,患者生命体征已经稳定,在ICU接受进一步治疗。
“当时真的很紧张,孩子还这么年轻。”胡淑权表示,当看到监护仪上恢复的波形的那一刻,车上的急救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从精准除颤到药物使用,从气管插管到转运监护,每个环节都体现了急救医生日常训练成果。”市急救中心副主任马雪峰介绍,中心每年都会开展气管插管、体外电除颤、创伤包扎、静脉用药等多项目业务培训,正是这种“肌肉记忆”让急救人员在高压环境下仍能保持操作精准度。
马雪峰告诉记者,这是一次院前医疗急救体系高效运转的典范。从调度中心接到报警后启动应急预案,通过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开展心脏按压,为患者提供生命支持;再到急救人员极速抵达现场,15分钟内完成三次除颤、静脉通路建立、肾上腺素和胺碘酮注射及气管插管等系列操作,最后将患者转运到医院及时开展院内救治。
“再次证明,急救不是单一环节的突破,而是调度指导、第一目击者干预、专业团队施救、转运监护环环相扣的生命接力。”他表示。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邹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