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饭、马家路”是竖立在宗汉街道马家路上的一块特色路牌。这块路牌不仅是标识,更承载着当地的早餐文化记忆——
曾经的马家路,三步一家包子铺,五步一处豆浆摊,是清晨五六点城市烟火气的源头。而经过改造提升后,老街焕然一新,这些早餐铺子也有了新的模样,但不变的是,这里依旧能找到食客们记忆里的“老味道”。
“方记点心”与“每日食肆”就是这条路上的两家早餐店,它们开在一起,卖的早餐品类却大不相同。
“方记点心”主打传统早点,像包子、饭团这类吃食,而“每日食肆”则更为新颖,主推牛肉豆浆、羊肉豆浆以及各种口味的烧卖,看似风格迥异的两家店,一问才知老板竟是一家人。
经营“每日食肆”的是一对年轻夫妻,虞澌莹与方久,而“方记点心”则是方久的父母开的,老两口已经做了三十多年的早餐生意。也是受父母影响,方久一直想把这门行当坚持下去,只是比起重复老味道,他更想做些新花样。说动不了父母,便想着在附近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早餐店。
去年上半年,夫妻俩一合计,下定决心着手准备开店的事宜。餐饮店要想打出名声,还得靠实打实的好味道。于是,夫妻俩特意前往余姚学习干大林豆浆的制作手艺以及肉烧卖的做法。之后,他们又在肉烧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发了荠菜、虾仁、鱼籽等口味。
手艺学到手就有了底气,店铺筹备的事提上了日程。定菜单、选食材、忙装修……一番忙碌后,去年8月,“每日食肆”正式开张。
虽说有父母的经验传授和帮衬,但真正独立经营起一家店,才知其中的不易。每天清晨四点半,方久准时到店,开始磨豆浆,准备各类食材,“我们的早点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更费时间。就拿磨豆浆来说,得用当天新鲜的黄豆泡发、研磨再蒸熟,光是这些步骤就得花费一个多小时时间。早上六点,店里开始进客,在这之前我们得把所有食材都准备妥当。”虞澌莹笑着说,“做早餐生意就是这样,天不亮就得起,忙到上午九十点才能喘口气,不过现在也习惯了。”
“老板,来一笼荠菜鲜肉烧卖!”“好嘞,马上就来。”早上七八点,正是店里最忙的时候,在食客的招呼声中,冒着热气的烧卖很快上桌,此时,夹起一个送进嘴里,“哧溜”一口全吃下,再配上醇厚的牛肉豆浆,顺滑又解腻。肉的醇香、荠菜的清爽、皮的韧劲……瞬间唤醒味蕾。
“我们的烧卖皮子薄,馅料紧实饱满,能让顾客尝到食材本身的鲜。”虞澌莹告诉记者,要想做出来的烧卖好吃,食材选择至关重要,所以从烧卖皮到馅料,他们都是货比三家,尝试了很多次,才最终选定了货源。
令夫妻俩欣喜的是,虽然小店开业时间还不算太长,但已经有了不少回头客。“有些顾客是从外地特意赶过来的,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网友推荐我们的店,便想着来尝尝鲜,这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虞澌莹说。
如今,老两口在“方记”守着几十年的老味道,小夫妻在“每日食肆”试着新花样,马家路的早餐文化正在这样的传承与创新中,愈发具有生命力。
全媒体记者 张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