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陈明贵是观海卫镇锦堂村村民余伯华的媳妇,来自四川合江。
十年前,陈明贵的丈夫余伯华在检修漏雨的屋顶时不慎摔落,头部受到严重创伤,成为无法清醒的“植物人”,医生甚至断言他“活不过两年”。
十年来,陈明贵用柔弱肩膀撑起风雨飘摇的家。她勤俭持家,照顾孩子,并自学护理知识。通过精心的护理,使原本毫无意识的瘫痪丈夫逐渐恢复了意识和自主进食能力,左侧手脚可以活动,并能坐起。
千里结姻缘
2000年,陈明贵从四川老家随一帮老乡千里迢迢来到慈溪一家玩具厂打工,刚好租住在余伯华家。
余伯华那年31岁,家境欠佳,靠骑黄包车维生。久而久之,两个人走到了一起。
大方爽朗的陈明贵提出了一个要求:“要结婚的话,这个家我来当。”婚后余伯华卖掉了黄包车,和陈明贵一起进厂务工。回想起来,那几年是陈明贵过得最舒心、最安稳的日子,两口子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
2015年7月,一场台风刚过。余伯华爬上屋顶检修漏水的瓦片,结果不慎摔落,头部受到严重创伤,成了不省人事的“植物人”。为给余伯华治疗,前前后后花费了40多万元,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一大笔外债。
除了照顾丈夫,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开销大,缺少收入。这段时间是陈明贵人生中最艰难的时期。面对困难,这个要强的女人时常急得直淌泪,但骨子里的坚韧让她没有选择放弃。
十年撑家门
十年来,余家最重要的开支始终是余伯华的康复。陈明贵陆续添置了可升降的病床、血氧仪等家用检测与康复仪器,请不起护理,就自己去学。身为“植物人”,余伯华无法自行进食,头三年只能通过鼻饲管进食。而且一旦长期不运动,身体各个器官便会萎缩僵硬,需要定期翻身按摩、活动手脚。
陈明贵只能放弃工厂的工作,在家料理。一有时间,她就站在丈夫床前帮他捏捏手、揉揉脚、抬抬胳膊、伸伸腿,每隔两个小时左右就给丈夫翻身。在陈明贵的照料下,丈夫被收拾得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个褥疮。
在陈明贵的细心照料下,丈夫慢慢恢复了自主吞咽功能,现在已经能自己吃饭。更让人欣喜的是,慢慢地,丈夫的左手和左脚也能动了,并且能坐起来了。智商方面余伯华已经恢复到“小孩子”的水平,照顾起来省心省力不少。
除了照料丈夫,陈明贵还得想方设法多挣些钱。她不仅种菜种地,还每年养几十只鸡。观海卫镇小作坊众多,她不时找一些手工活在家做。另外,陈明贵有空就到商场、公园等捡拾塑料瓶。一到夏季,海边消暑纳凉的人群渐多。从锦堂村到海边的陈家浦,骑电瓶车近半个小时,陈明贵一有空就往海边跑,最多的一个夏天能“捡”回1000多元。
两年前,陈明贵应聘进入一家护理公司,专门给周边身体残疾、居家康复的病人提供上门康复服务。多年照顾丈夫的经验,让她对护理工作驾轻就熟,至此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处处有温情
眼下,余家的长女已经出嫁,小儿子就读于当地一所初中。外债已经大部分还清,丈夫的病情也较为稳定。用陈明贵的话说,“最难的时候已经撑过来了”。回顾这十年走过的路,陈明贵满怀感激。这些年,余家的大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开着”,余家几个兄弟子侄接到电话,都会上门帮忙。村里也第一时间帮余伯华拿到了残保和低保,给一家人的生活兜了底。在亲人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陈明贵盖了一幢两层两间的新房,完成了一楼的装修,一家人有了不错的生活环境。
艰难的时候,耳边不时有人说“走了算了”。陈明贵只是觉得“不服气”,或者说,甩手走人从来就不是她的选项。十年来,陈明贵的乐观与坚韧早已得到证实,受到邻里的一致赞扬。这么多年来,陈明贵心中一直不忘“感恩社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能够让日子变得再好一些;也希望能够反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全媒体记者 杨贯 通讯员 黄克纯 翁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