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快救救我女儿!”近日,一名青春期女孩因与家人发生争执突发呼吸困难、肢体僵硬,被紧急送医,最终考虑为癔症发作。据了解,市人民医院急诊内科日均接诊此类患者3-5例,其中女性占绝大多数,情绪激动往往是发病的“导火索”。
当天晚上11时许,急诊内科诊室的门被猛地推开。一名中年女子推着平车快步冲进,车上的少女双目紧闭,面色苍白如纸,四肢僵直如木板。接诊的杨医生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快步上前查看。
“半小时前跟她爸吵了几句,突然就成这样了!”家属哽咽着说,救护车转运途中,孩子的嘴唇开始发白。护士迅速测量生命体征:血压110/75mmHg,心率每分钟92次,血氧饱和度98%,呼吸频率每分钟22次。杨医生在完善体格检查后暂未发现明显的异常体征,便追问病史,家属表示,前几年孩子考试失利被批评时也出现过类似情况,但没有引起重视。
“先去化验血、做心电图和颅脑CT,排除器质性疾病。”杨医生一边安排检查,一边指导患者,“慢慢吸气,再缓缓呼气,跟着节奏来……”最终,一系列检查结果显示该女孩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结合家属的补充,杨医生初步考虑该女孩为癔症发作。医护人员随即给予对症处理,同时轻声安抚女孩情绪。十余分钟后,紧绷的肢体渐渐放松,呼吸也平稳下来,但女孩仍紧蹙眉头,难掩紧张。
“青少年心理防线较脆弱,一句过激的话都可能成为‘扳机’,要当心是精神上的隐形疾病。”杨医生单独与家属沟通时强调,争吵中情绪激动会引发胸闷气促、四肢麻木,而症状加剧又会让患者更恐慌,形成恶性循环。凌晨1时,病情稳定的女孩离院时,其父握着转诊单承诺:“一定带她去精神科好好聊聊。”
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岑烨楠指出,近年来青少年癔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家庭矛盾、学业压力是主要诱因。“预防的关键,在于家长放下‘权威’,用耐心替代指责,用倾听化解对抗。如真有心理疾病的发生,早期干预十分重要,防止病情加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有时候,‘好好说话’就是最好的心理处方。”
全媒体记者 单铖燕 通讯员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