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林间蝉鸣声声。市人民法院范市法庭的法官和“书记解纷团”调解员踩着斑驳的树影,来到沈家老宅回访。还未走进,院子里传来的阵阵欢笑声便已传入耳中。
“兄弟俩在聊什么好事呢,这么热闹!”“黄书记!法官!”哥哥沈甲(化名)老远就起身招手相迎,“这么热的天,快坐下喝口水。我们正商量着以后怎么开分店呢。”一行人围坐在老宅的树荫下,沈家兄弟兴致勃勃地讲述着未来的事业规划,那神采飞扬的模样,全然看不出这家人曾经历过一场激烈的矛盾。
事情要从“书记解纷团”的一次调解说起。
沈家老宅后面有片小山包,原是兄弟俩的父亲沈老爷子的承包山,山上种植有大片杨梅树。沈老爷子在世时,将小山包一分为二,兄弟俩各自打理经营一部分。沈老爷子去世后,老宅由沈甲一家居住,弟弟沈乙(化名)一家则搬到了邻镇生活。
大约十年前,村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在小山包的入口区域设计修建了一面墙,墙上开了一扇小门方便进出,钥匙由沈甲保管。但前段时间,沈甲更换了小门上的门锁,却未将新钥匙共享给沈乙。当时正值杨梅丰收季,梅雨近在眼前,枝头杨梅若不及早采摘,品质定会大打折扣。
“杨梅一年就一茬,错过了时节,损失你赔啊。”“建墙的那块地皮是我花钱买的,墙是村里规划建的,要告你找村里去。”“你不声不响把上面的门锁换了,还不给我们钥匙,是存心针对我们家!”……急得团团转的沈乙几次找哥哥协商,可哥哥却不由分说拒绝提供钥匙,沈乙遂向慈溪法院范市法庭提起了诉讼。
办案如“抢收”,法庭依托社会治理中心案件分流委派机制,迅速将案件委派给了解当地社情民意、人地两熟的“书记解纷团”成员黄金德。黄书记接到案件后,立即协同法庭特邀调解员裘明昌介入调解。
“杨梅采摘黄金期转瞬即逝,务必要在挂果时间结束前解决纠纷。”大致梳理案情后,两位“调解专家”得出了一致结论。
看着眼前针锋相对的兄弟二人,黄金德敏锐地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作为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老书记,他太熟悉这种“表面争利、实则争气”的亲缘纠纷了。在后续的走访调查中,他果然了解到一桩旧事:沈老爷子曾是当地颇有名气的推拿传人,这门手艺几年前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兄弟俩从小跟着父亲耳濡目染,推、拿、按、摩、揉、捏、点、拍,都是沈老爷子手把手教出来的真功夫。
“问题出在这个‘非遗传承人’的牌子上。”村委工作人员告诉黄金德和裘明昌,“老爷子去世后,沈乙向上面申报成为新的传承人……这事后来被沈甲知道了,听说还去举报过。”明白了症结根源,黄金德和裘明昌果断采取“背对背”调解模式,分头开展工作。
“手艺你们二人都会,你不跟哥哥商量就去申报继承,让你哥怎么想。”裘明昌从兄弟感情入手,引导沈乙理解哥哥作为长子的情感需求,“一家人合力才能把招牌做大,互相拆台损害的不仅是亲情,更是砸了老爷子传下的手艺。”
黄金德帮助沈甲理顺非遗传承的政策规定,并用自己以往的见闻,语重心长地告诫:“老爷子没走多久,你们亲兄弟就闹成这样,打算就此断亲了吗?”黄金德的话让沈甲陷入沉思。
“后人不和,前人不安啊。”两位调解员的话语,让兄弟俩的负面情绪逐渐缓和,从对立走向了和解。
在法庭法官和黄金德、裘明昌的见证下,兄弟俩终于握手言和。沈甲将一把崭新的钥匙交到了沈乙手中,沈乙向法庭撤回起诉。这把钥匙,打开的不仅是杨梅园的大门,更是封闭的手足心结。
这场成功的调解,正是慈溪法院今年6月成立的“书记解纷团”发挥作用的生动写照。该团队聘请了41名工作能力强、解纷经验丰富的村(社区)书记,通过“党建+调解”的工作模式,深度参与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化解,将基层党组织的优势切实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在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涵养着文明和谐的乡风。
时候不早,法官和调解员起身告辞。说话间,一阵穿堂风掠过,老树的枝叶沙沙作响,像是也在为这场和解欢笑鼓掌。
全媒体记者 杨昀 通讯员 陈露佳 张雁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