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视发生越早,度数增加越快,患高度近视的风险就会越大。相比于低、中度近视,高度近视引起黄斑变性、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会明显增高。“所以在戴镜矫正获得良好视力的同时,寻求有效办法控制孩子的近视进展,避免其发展成为高度近视,这是最重要也是家长最关心的事情。”慈溪市中西医结合医疗健康集团红十字院区眼科副主任医师孙宏策说。
众所周知,孩子如果真性近视了,就需要及时配戴合适的眼镜,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能让孩子重新看得清清楚楚,提升视觉质量。然而,很多家长会有疑问,为什么孩子戴了眼镜,度数反而会不断加深?
这是因为,在佩戴传统单焦点眼镜进行矫正时,物像会正好成像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平面上,此时物像被看得最清楚。然而,眼球是球形的,对于周边视网膜而言,这个物像就成像在视网膜之后了,这便是“周边远视性离焦”。动物实验证实,这种离焦状态会向眼球发出往后生长的信号。因为周边视网膜为了适应这种光学变化,会主动朝着视网膜后方的焦点方向生长,进而使眼轴拉长,导致近视度数不断上涨。
孩子近视度数涨得快,医生通常会综合运用药物、光学矫正、行为干预、光生物调节等方法来控制。在光学矫正方面,框架眼镜因其安全、佩戴方便、容易护理、没有年龄限制等优势,成为最常见的近视矫正方式。“目前,我们推荐使用的是‘周边微结构设计’的镜片,这类镜片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效果更显著,也是现在临床上的主流选择。”孙医生说。
市场上这类控制型镜片的品牌众多,技术也各有特色。关键的秘密藏在镜片的中周边,这片区域经过了各种特殊设计,目的都是向眼球传递一个停止生长的信号。那么,具体选择哪一种设计的控制型镜片呢?这需经专业人员详细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眼位检查、精准验光、视功能评估、眼部健康查体等。此外,还要根据孩子的生活习惯、美观要求、经济条件等进行个性化推荐与科学验配。
孙医生还就如何选择控制型框架眼镜,提出了几大验配建议。
第一,选镜架。镜框的大小和高度选择要避免有效治疗区域的偏移。镜架水平尺寸建议鼻梁距+镜圈水平距-瞳距(两眼中心距)≤8mm,以此保证镜片光心位置居中;镜架垂直尺寸要足够容纳镜片的周边结构设计,同时,还需考虑佩戴舒适性,一般不超过48mm。
第二,调位置。选好镜架后,调整双侧镜腿及鼻托,以此获得合适的镜眼距、前倾角,让镜架保持稳定且处于最佳佩戴姿态。之后,再测量单眼的瞳距、瞳高,并在镜框上进行标记。
第三,戴多久。控制型框架镜的效果与佩戴时间密切相关,佩戴时孩子便处于近视防控状态。因此,建议孩子除睡觉外全天佩戴,每天至少戴满12小时,以获得最佳的近视控制效果。
第四,摘和戴。正确的摘戴方式对于保护镜片和防止镜架损坏至关重要。摘眼镜时应双手对称握住镜脚,沿脸颊方向平缓地摘下或戴上,避免单手摘戴,这样操作容易导致镜架变形。
第五,适应期。初次佩戴时,部分孩子可能感觉有点怪,出现短暂的不适感,也可能会觉得看旁边的东西有点模糊,或者视力不太稳定。不过,这通常是暂时的,绝大多数孩子在一两周内就能完全适应这些情况。
第六,勤复查。建议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评估。医生会检查孩子戴镜后的视力情况,测量眼轴长度等关键指标,评估近视控制的效果。根据检查结果,再判断是否需要联合其他防控手段。
全媒体记者 王桑 通讯员 徐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