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学半个多月,多数学生已逐步适应校园节奏,但部分孩子仍深陷“开学综合征”的适应困境。记者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行为保健门诊获悉,近期因“上学适应问题”前来咨询的患者数量较开学前增加了两成。医生特别提醒家长,需科学区分“正常适应期波动”与“潜在心理问题信号”,避免陷入两种极端:既不能对孩子的情绪变化视而不见,也不必因短暂行为异常过度恐慌,及时借助专业渠道进行评估、循序渐进引导才是关键。
开学适应期的外显行为与内隐情绪
“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总做小动作,喜欢吵闹,建议来医院看看。”开学不久,8岁的天天(化名)被妈妈带到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经评估,天天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伴有语言发育迟缓问题。儿童心理行为保健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邹乃君解释,天天的“小动作”并非故意捣乱,而是大脑神经发育特点导致他难以控制注意力,加上语言能力滞后,更易通过行为宣泄情绪。目前,天天已开始接受药物干预,并配合行为训练,家长也调整了家庭沟通方式,避免因急躁加重孩子压力。
与天天外显的行为问题不同,初二女生小雨(化名)深陷“内耗”困境。开学后,她多次偷偷用圆规划伤手臂,被家长发现后紧急就医。诊室里,小雨哭诉:“我想学习,但一翻开书就心慌,和同学也处不好,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压力好大。”经评估,考虑为抑郁症伴社交焦虑。
医生拆解“开学综合征”的“真假警报”
“‘开学综合征’的孩子表现各异,主要可归为两类情形。”邹医生分析道,一类是环境适应问题,占就诊量七成左右。孩子进入新环境,易出现短暂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或轻微行为偏差。这类情况多具阶段性,随着孩子熟悉环境,1-2个月内通常能自行缓解。家长此时要多陪伴,避免指责,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另一类是“基础疾病”显现,如多动症、发育迟缓、焦虑症、抑郁症等。这类问题成因复杂,与神经发育、家庭教养模式或过往创伤经历相关,需专业评估和长期干预。
那么,如何区分孩子属于哪一类呢?邹医生建议,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做儿童保健检查,关注语言、运动、社交等发育情况。若发现出现偏离或异常情况,要及时到正规心理科或儿童行为发育门诊就诊,通过科学评估制定相应干预方案。
此外,不少家长会陷入两个常见的误区,有的会认为“这些异常等孩子长大就好”。但事实上,“基础疾病”显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若不及时纠正,可能影响学业、社交,甚至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不是靠等待就能痊愈的。还有一些家长会过度焦虑,每当孩子出现一些“异常”,就会“拉响警报”,反复追问孩子“是否不开心”“是否被欺负”,这样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
“家长要和孩子站在一起打败问题,而非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邹医生强调,家长既是孩子最亲密的支持者,也应成为科学的观察者。真正的支持是接纳孩子的脆弱,与孩子共同面对困难,而非指责或过度保护,让孩子陷入更深的孤独。
全媒体记者 冯梦苓
通讯员 黄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