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市现代农业开发区2万余亩盐碱地水稻陆续成熟,进入集中收割期。田间地头,收割机轰鸣作响,种植户抢抓晴好天气开展作业。昔日白茫茫的盐碱滩,如今已化作金灿灿的“粮仓”。
“今年我们盐碱地水稻长势特别好,预计总产量能达到1.3万吨,比去年提高10%。”当地种植户笑着告诉记者。这场从“盐碱滩”到“新粮仓”的华丽蜕变,背后是我市近年来持续推进盐碱地治理的生动实践。
在10月29日于慈溪召开的“滨海盐土耐盐作物品种与土壤降盐协同增产技术综合示范”现场会上,一项创新技术成果备受关注。由浙江省农科院与慈溪市合作研发的“土壤上改-中阻-下排”立体降盐技术体系,成功将传统3到5年的降盐周期缩短至3个月,土壤脱盐速度提升95%以上,亩均增产超过10%,实现了“当年改良、当年种植、当年见效”的目标。
“我们过去采用以水洗盐、深耕翻土等方式,将土壤含盐量从10‰降至2‰左右,但改良周期长、成本高。”省农业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技术通过表层施用改良材料、中层设置隔层阻断盐分上行、下层构建高效排水系统,实现了盐分的快速淋洗与有效控制。
记者在示范基地看到,应用技术后的田块,水稻、西蓝花等作物长势良好。目前,浙江省农科院已成功筛选出十余种适应盐土种植的作物品种,为盐碱地农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种子芯片”。同时,还提出了作物耐盐性鉴定技术标准体系,为耐盐作物的精准鉴定、品种选育与大面积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
为实现改良效果的可持续性,根据当地农业区域优势,浙江省农科院创新构建了“稻-畜禽-有机肥-菜”“稻-菇-稻”等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这些模式不仅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有机肥反哺土壤,有效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和肥力,还大幅减少了对化肥的依赖,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滨海盐土是浙江省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其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空间的重要举措。“这项技术为我们全省280万亩盐碱地的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借鉴。”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立体降盐技术的逐步推广,慈溪经验将为全省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为保障粮食安全、拓展耕地空间开辟新的路径。
全媒体记者 陈佳玲 通讯员 沈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