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与“慈谿”的区别,你知道吗?
这两个只差一个偏旁的名字不是笔误,不是异体字的随意切换,而是慈溪跨越千年的时光密码。
唐开元二十六年设县,因董黯汲大隐溪水奉母愈疾的孝行,得名“慈溪”。谁料明永乐十六年,这个名字的写法竟因一场意外换了模样。据《明史》卷四十四·地理五记载,当时慈溪县印忽然不见了踪影,朝廷便下诏重铸新印,特意把“溪”改成了“谿”。这一改动仅涉及字形调整,未改变原名的读音和含义,且“谿”为“溪”的异体字,二者在古籍中常通用?,巧妙地化解了案子。这一字之差,让“慈谿”取代“慈溪”,一用就是538年。
在1955年,随着《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公布,“谿”成了“溪”的异体字,第二年就停止了使用。于是1956年2月起,县委文件里又重新出现了“慈溪”。直到2013年,《通用规范汉字表》让“谿”字正式转正,这枚沉睡多年的古字,又能和“溪”字一起,诉说同一段过往了。
它们不只是字形不一样,更装着不同的时光和乡愁。“慈溪”亦古亦今,古的是唐开元到明永乐的680年古县时光;今的是1954年慈谿、余姚、镇海三县县境调整后沿用至今。而“慈谿”对应的是明永乐十六年到1956年的538年。“慈谿”二字,存在于老慈谿人的记忆里,也成为一段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慈溪市志》副主编童银舫在接受采访时说:“‘慈’‘溪’‘谿’早就不只是文字了。‘慈’是这片土地传了千年的孝德底子,‘溪’是宁绍平原水网纵横的自然模样,‘谿’则是几百年时光沉淀的乡愁印记。”“慈溪”与“慈谿”,字形虽不一样,但“因慈而生,因孝而盛”的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我们念着“慈溪”,偶尔在典籍里见到“慈谿”,这两个名字还在悄悄诉说着千年故事。它们是慈孝文化的传承,是地域变迁的见证,更是这座城市最鲜活的灵魂。
全媒体记者 邹焙灵